將鹽堿地變為良田,這一直是人們的夢想。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研發團隊在我國多地試驗種植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為我國大面積鹽堿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今年,海水稻種植測試面積將從1萬畝擴大至近2萬畝,科技創新為我國糧食安全拓展出了新領域。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袁隆平院士率領的科研團隊正在對新的耐鹽堿水稻進行播種。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形象化的稱呼。是指能夠在鹽堿地及灘涂上存活生長并能達到一定產量的一類特殊水稻。從2012年開始,袁隆平院士團隊就從最核心的選育工作下手,建立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庫,利用雜交水稻技術等多技術手段,篩選了一批具有較高耐鹽堿特性的水稻種植品系。實驗階段性狀表現良好的海水稻品種,究竟能不能經得起檢驗,今年將迎來關鍵之年。
青島海水稻研究基地的灌溉用水含鹽量為0.6%,為了提高產量,研發團隊在土壤改造、水肥循環、自動化控制等方面也進行了重點研發攻關。
我國海水稻培育從1986年開始,相關科研人員做了大量基礎工作。2016年開始,袁隆平院士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單位產量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并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陜西等全國五大類型鹽堿地區域進行綜合改良測試,總示范面積已經近萬畝。在耕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鹽堿地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新途徑。
詳情請戳→:【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科技助力 海水稻測試面積近兩萬畝
編輯:田靜雯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