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穿暖睡好
又到了千家萬戶合家團聚的日子
親朋好友團聚
怎么能少得了豬肉呢
河源飲食文化歷史悠久
居民的飲食結構主要是
以糧食作物為主食
以各類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
肉食中又以豬肉最為常見
今天先說說豬肉的事兒~
有錢沒錢,殺豬過年
豬肉好吃
但要怎么吃?
小編實地采訪、搜羅了9種
河源人最喜歡的豬肉做法
一起來看看吧
炸肉
河源人的炸物遠近聞名,落在河源人手里的食物,一言不合就被炸!每年過年,豬肉當屬被炸的第一件。
炸肉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新鮮的豬肉了。把豬肉切塊、然后放入八角、料酒、醬油等,腌幾個小時后,就可以放進熱油鍋開炸,炸至金黃時撈出,外皮香脆,肉質細膩,香氣四溢。
炸出來的豬肉放入冰箱冷藏,有客人來時拿出,加工成不同的菜品,如發菜燜炸肉,好吃極了。
紅燜肉
要說過節河源人最期待的,還得是燜豬肉這道菜。
選用肥美的五花肉,切成兩厘米寬的方塊型,燒鍋下油,放入黃糖,待黃糖完全溶解均勻后,再放入五花肉翻炒上色。添味燜煮一個小時后,一鍋香氣誘人的紅燜肉便完成了,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肥瘦相間的紅燒肉配著湯汁,熬出了香味,也熬出了年味,小時候物資并不豐富,這一鍋鍋紅燒肉上桌就是最美好的年味了,我們吃的不僅僅是紅燒肉的美味,更多的是一家人團聚的味道。
香芋扣肉
香芋扣肉是一道很尋常的家常菜,但對大部分河源人來說,香芋扣肉寄托的是兒時的情懷,是濃濃家的味道,是全家圍坐在一起的團圓與幸福感。
先將豬肉放入鍋里灼一次水,加入少許蜜糖和醬油腌制。再將腌制好的豬肉倒入燒開的油鍋里炸十分鐘左右,然后起鍋放入冷水里浸泡等待。另外,鍋里再倒入油,放入香芋油炸后撈起,豬肉切塊。將香芋和豬肉拌在一起加入蠔油和醬油,蓋上一層保鮮膜,放入鍋里蒸兩個小時起鍋,澆上自制的配料即可。
做好的香芋扣肉色澤金黃,豬肉肥而不膩,香芋香香糯糯,老少皆宜哦。
豬肚雞
豬肚包雞是河源人的硬菜,鮮香可口,濃湯滋補強身。劃重點!還能涮火鍋,簡直要C位出道。
豬肚雞,顧名思義,就是用塞滿胡椒的生豬肚把生雞包住,放到特制的湯料中煲熟,吃前再從豬肚中取出熟雞一起切件后放回原煲湯料中滾熱再吃。還有一種是豬肚“煲”雞:直接切條的雞肉和豬肚,放在一起煲透,二者湊到一起吊出的那鍋老湯,味道很鮮,帶有濃郁的胡椒味道,老幼咸宜。
客家豬肚雞是客家地區很傳統的一道菜,又名“鳳凰投胎”,是客家地區新年、酒席必備的餐前用湯。一鍋熱騰騰的豬肚雞上桌,先飲幾碗湯,再吃肚片雞肉,加了胡椒的豬肚和雞最能養胃,具有非常好的滋補功效。
釀豆腐
客家菜有“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的說法。釀豆腐是客家菜里最有名的釀菜。河源的豆腐更是遠近聞名,所以釀豆腐也成了河源過年必吃的一道菜。
傳說釀豆腐源于北方的餃子,客家先人從中原南遷后,因嶺南少產麥,過年的時候吃不上餃子,思鄉的中原客家移民想出一個辦法,把做餃子的餡料填進豆腐塊中,代替餃子,從中得到一點慰藉。因其味道鮮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這獨特的風味,經歷代流傳,一直作為客家菜的典型代表。
傳統的釀豆腐餡料,還是豬肉為主。每到過年時,媽媽都會買上一大塊豬肉,喊爸爸剁好餡,釀入豆腐中。
除了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也是河源人的最愛,但是萬變不離其中,“釀”的餡還是豬肉,香噴噴的肉餡和不同的食材釀在一起,每吃一口,都是小時候過年的味道。
手打肉丸
河源人喜歡吃肉丸,圓圓的外觀,有團圓之意。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逢年過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連平大湖手打肉丸是連平縣大湖鎮著名的小吃,是傳統風味食品,也是連平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發源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
大湖手打肉丸以豬肉為主要原材料,其主要制作方法有選料、切片、捶打、和肉、出丸等五道工序,極有講究,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制作大湖手打肉丸,第一步就是要選上好的豬肉!經過方形鐵棒成千上萬次的捶打,最終制成獨具“爽、彈、脆”特色的肉丸。
大湖手打肉丸肉質細膩,口感特好,具有爽口清甜、鮮香美味、勁脆彈牙、唇齒留香的特點。大湖手打肉丸制作技藝于2018年5月被列入連平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臘腸臘肉
干腌臘制品對于河源人來說,是新年必備的風味食品,深受人們喜愛。
干腌臘制品在客家菜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前的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的生活,將蔬菜和肉類進行腌制、晾曬,便于搬遷攜帶。而且因為客家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不能經常買到新鮮的豬肉,于是便將多余的肉腌制起來,以便保存,隨時取用。
制作臘肉要選豬腩肉,半肥半瘦。除了選料和制作十分講究,臘味晾曬亦很有講究,最好是風高、艷陽的日子,讓其自然風干。臘腸選用豬肉與肥肉搭配,入口噴香的客家臘味多數加入糖、鹽、生抽、老抽,加酒去腌制,有些配料可根據個人喜好再加入。臘味,現在更是一種家的味道!
豬紅
豬血,龍川人稱“豬紅”,是龍川人餐桌上常見的一道美食。
豬紅口感嫩滑、營養豐富,還有解毒清腸、除塵補血的功效,簡單的燜煮就能做出好吃的豬紅。先熱一鍋開水,把切成塊了的豬紅入沸水煮片刻,撈起過涼水浸冷,盛一旁待用;再起油鍋爆炒姜絲,加入豬紅、鹽、胡椒粉等一塊燜煮透即可。一入口,濃濃的黑胡椒味順著豬紅滑進喉嚨,胡椒味掩蓋了豬紅本身自帶的異味,卻又襯托出了它的鮮香。
客家炒豬腸
有人說,河源人對豬的“開發”可謂已達極致,怎么可以少了豬腸?當然不會!河源人對豬腸也是情有獨鐘,脆皮豬大腸、生焗豬粉腸、酸菜炒大腸,都是過年時的硬菜!
炒豬腸,通常取“帶腸”的中間一段來烹調,去頭去尾后即可拿去清洗,清洗環節的要求比較高,干凈程度的把握,能考驗制作者的手藝。豬腸在下鍋炒之前,需要用鹽和生粉再腌一遍。待油水熱起來后即放入姜絲,然后馬上放豬腸進去翻炒,片刻即可出鍋。接下來倒入酸菜、尖椒等配料,撒點調味料和木薯粉,再適量添加些清水,等炒得差不多時再把豬腸倒進去小炒一番,即可上盤。
炒豬腸火候是很不容易掌握的,正因為難度大,河源人才往往以炒豬腸做得如何來衡量一個廚師水平的高低。
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狂流口水了
你家的豬肉怎么做呢
編輯:田靜雯
責編:陳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