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澗頭鎮大往村:始終牢牢把握“精準”核心》
【正文】東源縣澗頭鎮大往村是我市省定貧困村之一,山地多耕地少,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花生等農作物為生。2016年4月以來,深圳機場集團作為大往村精準扶貧幫扶單位,以“一戶一策、產業幫扶、捐資助學、基礎設施”為抓手,牢牢把握了“精準”這個核心,不但激發了貧困戶自身強大的創業內生動力,而且讓扶貧資金發揮了四兩撥千斤、事半功倍的成效。
【同期聲】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駐大往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羅卿云:
為他們找到適合自己意愿和實際的發展道路
用一把鑰匙解一把鎖
為全村48戶貧困戶找到適應的幫扶措施
【正文】在2016年前,貧困戶丘鏡平因要照顧3位患病老人,兩個孩子又在讀大學,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雖然有養肉兔經驗,但丘鏡平靠自己摸索的“土辦法”養殖,導致養兔場效益不佳。
【同期聲】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駐大往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羅卿云:
投入3萬多塊錢
幫他建造了一個比較正規的養兔場
同時也協助他尋找一些肉兔的銷售渠道
兔子一年銷售大概能到4萬多塊錢的利潤
【正文】貧困戶丘美源本有一手五金加工的手藝,但由于小孩病情的打擊,加上負債累累,讓其整個人意志一度比較消沉,家庭陷入困境。
【同期聲】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駐大往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羅卿云:
不斷地跟他交心談話
鼓勵他繼續重拾這個技能
我們也幫他購買了一些生產工具
幫他申請了小額貸款
讓他把這個門店做起來
【同期聲】東源縣澗頭鎮大往村村民 丘美源:
大概一萬多(每月)
自己有事做 小孩有書讀
生活什么的越來越好了
【正文】精準扶貧,不僅體現在“一戶一策”、“因戶施策”上。在產業發展中,駐村工作隊也根據大往村實際情況,通過打造“大往五洞”這個品牌,注冊了大往蜜、大往石坪茶,以及大往鴨稻有機大米三個主打產品,帶領貧困戶以及村集體增收,形成一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帶貧益貧機制。
【同期聲】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駐大往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羅卿云:
鴨稻這個項目是我們跟華南農業大學的教授
從他那里取經回來
利用水稻和鴨子共生共養
能夠很好地用鴨子抑制水稻田里的一些蟲害
而鴨子的糞便
又正好可以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
我們免費提供稻谷的種子
免費提供鴨苗
收購這個稻谷
我們會比市價高出5分錢的
這個價格來向貧困戶收取
今年有一戶貧困戶他種了三畝地
光稻谷賣給村合作社
就賣了七千多塊錢
今年他說我要繼續再多種幾畝
【正文】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大往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干部,從一開始就認真吃透了新時期扶貧工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基本方略的內涵與精髓,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涌現了致富帶頭人、創業能手等,短短四年,實現了村集體收入從可支配的8000元躍升至2019年的40萬元。其中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全村48戶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全面達到脫貧標準。
【同期聲】東源縣澗頭鎮大往村支部書記 丘澤鋒:
群眾的生活滿意度不斷地提高
還有我們村的自來水 村容村貌
通過深圳機場這幾年的幫扶
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是因為精準
才會讓貧困戶不走彎路 走錯路
實實在在的受益 提高他們的收入
【同期聲】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駐大往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羅卿云:
深圳機場集團是堅持
“絕不踩剎車”的一個原則
我們今年還將繼續加大力度
來幫助這個村
也是希望能夠把大往村
建設成一個特色精品村
在下一步脫貧攻堅
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過程中
提供大往村的經驗
《瑚徑村:昔日貧困村 今成“品牌村”》
【正文】龍川縣麻布崗鎮瑚徑村遠離都市繁華,更無廠礦企業,2661畝的耕地沒有受到重金屬的污染,是優質大米的天然產區。但是,由于過去缺乏統一管理,在選種以及管養方面沒有科學規范標準,產量不穩定,銷售渠道單一,種稻收益不好,村民們種稻積極性不高,稻田拋荒撂荒情況較多。因循傳統耕作,水稻種植優勢無法發揮,到2016年時,瑚徑村還沒有走出貧困的籬笆,全村821戶3286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4戶170人。
【同期聲】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駐瑚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王林:
土壤中又不含重金屬
山好水好環境好
這種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并且村民在水稻種植方面他有經驗
我們就想怎么能夠把這一部分它的優勢發揮出來
結合現在我們居民
對功能性大米的這種需求
我們想能不能引入一些富硒的概念
【正文】近年來,富硒大米逐漸端上人們的餐桌,以清香綿軟的獨特口感以及人體所需的硒元素獲得大家的青睞。2016年5月,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對口幫扶瑚徑村伊始,就著手引入農產品龍頭企業及現代生物科技公司,選用符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優質谷種,引入現代生物有機富硒技術,將瑚徑村的水稻種植優勢和市場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建設瑚徑村“富硒水稻種植基地”,培育瑚徑富硒生態大米。
【同期聲】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駐瑚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王林:
由我們幫扶單位提供資金
然后當地的龍頭企業提供谷種以及育苗的一些技術
提供種植的輔導
然后生物富硒科技公司提供富硒的葉面肥
并且提供一些技術指導
【正文】2017年,瑚徑村開始試驗種植富硒水稻,從打田、施肥到拋秧,堅持人工種植、科學管養、標準富硒。2019年,第一批富硒水稻喜獲豐收,700畝富硒水稻生產稻谷約40萬斤;2020年,該村種植富硒水稻約800畝,預計年產富硒大米約46萬斤。截至目前,種植富硒大米直接幫助25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108人合計分紅25.8萬元,助力村集體直接增收9.675萬元。
【同期聲】2019年富硒大米分紅現場:
黃業德3137.78 元
黃丁連6275.56元
黃皇娣6275.56元
【正文】83歲 的貧困戶王龍望最近喜事連連,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孫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學;他在家里養了雞和魚,收入都很可觀,自己種的兩畝富硒水稻也獲得了豐收。
【同期聲】龍川縣麻布崗鎮瑚徑村村民:王龍望
我家種了2畝富硒水稻
產量2000多斤
賣了2000元
分紅就分了3000多元
【正文】在拓寬銷售渠道方面,駐村工作隊創建稻田“認養”模式,發動幫扶單位及社會各界認養稻田,提前預售大米,訂單式種植水稻。每一份認養銷售訂單中,25%以上的收益用于貧困戶增收及村集體經濟收入。
【同期聲】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駐瑚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王林:
扶貧 不能夠養懶漢
也不能夠絕對的平均
不能搞平均主義
所以我們在利益分配方面就著重考慮了
要給激勵種富硒水稻
并且參與到我們這種合作模式
把富硒稻谷賣給我們合作方的群體
我們要激勵他 獎勵他
2019年的話 我們是種了700畝
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分紅總共是141220元
然后到80%是按人頭分
另外20%就獎勵給種植戶
另外的種植戶
【正文】扶貧工作隊在瑚徑村建立了系統化精準幫扶機制。一方面大力支持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飲水工程、衛生站、垃圾回收站建設及道路硬底化、村小學改造,顯著提升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以富硒大米打造“一村一品”,協同光伏發電、紅田水電站、產業園入股等項目有序發展,多產業并舉,引導和幫助群眾致富,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F在,富硒大米已經成為瑚徑村“一村一品”的品牌產品。
【字幕】四年多來,深圳市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投入資金761.5萬余元;2019年底,瑚徑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幫扶之前不足的4000元增至1.9萬元;村集體收入從幫扶之前的不足3萬元增至30多萬元。
【同期聲】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駐瑚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王林:
能夠看到村里的變化
特別是我們貧困戶的收入能夠有很大的提高
能有穩定的脫貧措施
從我們駐村工作隊來講
從我們第一書記來講
從心里面來講
是打心里為他們高興
確確實實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這種溫暖
感受到我們政策的春風
《興徑村:玫瑰香自幫扶來》
【正文】興徑村位于和平縣南大門——合水鎮境內,離縣城只有10公里,交通極為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該村坐山擁水,自然環境優美,村內更是有客家圍龍屋、碉樓、石拱橋等古跡資源。可是,有著極佳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的興徑村也面臨著山多、地少、底子薄、產業空白的發展困境。
【同期聲】深圳市福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駐興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永濱
我們在這個產業發展思路
最大化的利用這個優勢
來去促成我們一二三產業的一個融合發展
【正文】2016年5月,深圳市福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開始對口幫扶興徑村,經過幾年的考察探索,2019年11月,扶貧工作隊引進了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南茶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展玫瑰花產業扶貧項目。該項目核心區建設用地面積約30畝,投資總額超過240萬元,其中福田區扶持資金近118萬元,以“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保價收購+保底收益+按股分紅+返還本金”的收益分配模式,建立了利益聯結和帶貧益貧機制。村集體每年盈利至少為投入幫扶資金的8 %,同時享有49 %的股權收益。
【同期聲】深圳市福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駐興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永濱
我們這個初期這個土地流轉
包括這個基地建設
包括種植 采摘這方面發現是人工
都是直接給到這個咱們本地農戶
包含貧困戶
給貧困戶提供了穩崗就業的機會
【正文】該扶貧項目圍繞玫瑰花種植打造了一個產業綜合體——玫花渡產業園。玫瑰花每年花開兩季,各色玫瑰,香飄千里;量身打造的“玫花渡”品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不僅研發出了玫瑰純露、面膜、精油、手工皂、花茶、食用醋等精加工產品,已面向市場進行銷售,還準備推出護膚品、化妝品。除此之外,以玫瑰文化為主題的“玫花渡”民宿也投入了運營,受到了慕名而來的游客的好評與鼓勵。至此,玫花渡產業園完成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同期聲】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南茶園玫花渡總經理 李育智
所以說就是從觀賞玫瑰到這個加工玫瑰
到體驗玫瑰
到最后走向市場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
所以我們簡稱這個是一個小的綜合體
【正文】現在,“玫花渡”產業綜合體項目每年可給興徑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解決周邊至少20戶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年戶均可增收約8000元。扶貧工作隊積極推動玫瑰花、鵪鶉蛋兩個“造血”項目先后落地本村,初步形成了“一花一蛋、一種一養、長短結合、均衡發展”的特色產業布局,使村集體收入翻倍增長。
【同期聲】深圳市福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駐興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永濱
在2016年我們來之前村集體收入只有3萬元
入股河源高新區3萬元的分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增長到30萬元
到明年將穩定到50萬元
【正文】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為每一個貧困戶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路徑。幾年前,村民黃志武因病因學陷入了貧困,扶貧工作隊鼓勵他學習養蜂。幾年下來,黃志武能了養蜂能手,不僅能自做蜂箱,還隨花季而動,四處采蜜買蜜,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同期聲】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村民 黃志武
2019年養了90多箱
2020養了110箱
2020年收益差不多有4萬到5萬塊錢
【正文】興徑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展扶貧產業,改善人居環境,打造24節氣農耕文創園,讓鄉村美麗文明,也讓村民感到富足幸福。玫瑰香自幫扶來,鄉村旅游在路上,興徑村未來可期。
【同期聲】深圳市福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駐興徑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永濱
收官之年更要以收官之作
來去向我們黨和人民
交一份合格的甚至滿意優秀的答卷
2020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