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冉冉升起的朝陽照在市客家文化公園飛流的瀑布上,折射成一道彩虹;在樹木花簇黃綠掩映下,三三兩兩的市民正和聲而唱,家長帶著孩子踱步前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在不遠處,源城區風光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手拉著手,跟隨老師拾階而上……
這樣和諧美麗的公園場景在我市隨處可見,市民無需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休閑、健身、散步。
據了解,自創文工作開展以來,我市不斷完善公園體系建設,從零散的建設城市公園到全面打造公園城市。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公園有80個,公園綠地面積433.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有13.39平方米,生活在河源這座園林城市,市民不僅僅感受到園林城市的美麗,更感受到了生活的愜意舒心,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升級。
250米見綠,500米見園
“適宜居住、適宜創業、適宜休閑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這是河源提出的建設構想。自2009年開始,河源即著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按照“一環、二軸、多點、網格化”布局。為了更好地體現“園中建城、城中建園、人在園中”的理念,我市還對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帶狀公園、街頭綠地等各類公園綠地進行了系統規劃,形成了空間布局均衡、規模合理的綠色城市生態體系,以期達到“250米見綠,500米見園”目標。
豐富的綠化空間,綠化面積達到80%,市區東江灣公園就是眾多規劃成型的公園之一。記者觀察到,這里的香樟、秋楓、木棉等喬木以及勒杜鵑、桂花、小葉紫薇等灌木非常多,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成為了市民流連忘返的地方。此外,東江灣公園還以綠道串聯城鄉綠色資源,與公交、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相銜接,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游憩健身、綠色出行的場所和途徑,一種低碳出行、運動健身、領略自然風光的休閑生活新方式,正在這里盛行。
將園林與客家文化相結合
34位名人先賢藝術塑像、10組反映河源厚重歷史文化的客家風情雕塑、160米客家風情浮雕組成的先賢雕塑園……位于市中心城區腹地的客家文化公園里有孫中山銅像,一幕幕陳列在市民面前的文化主題,讓市民在休閑漫步時,追本溯源,尋根問底。
記者注意到,在客家先賢雕塑四周,還安裝了10盞鳳凰燈,寓意“鳳凰起舞頌先賢”,既表達了客家人對先人的尊敬,也借助鳳凰這一神話傳說來宣揚先人精神。此外,園中還建設了全國首個客家古邑家訓長廊和體現客家建筑元素的圖書館,在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主題的同時,也在細節設計中處處體現了客家人文風俗,成為河源有名的文化地標。
家住市客家文化公園附近的市民鐘先生隔三差五就要來公園散步,他說,每次和孩子們來到這里,都會駐足在客家風情雕塑前,把其中的故事告訴孩子們,讓他們可以了解河源的歷史文化。
“習總書記說,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要把整個城市建成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的大花園一樣!我們河源就是這樣做的,近兩年,我們不斷完善公園體系建設,通過見縫插綠、回收閑置用地、租賃集體土地等方式,新建、改建了光明公園、茶山公園等一批公園,使得公園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讓市民可以‘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睋辛謽I局園林工程師葉心芬介紹,下一步,他們將以“增綠添花、出彩”為思路,大力推動園林綠化建管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園整體質量,加強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以公園為載體,融入更多的客家文化、人文故事、科普宣傳等內容,致力于打造一批人文與自然一體,美貌與氣質并存的城市公園。
編輯:張 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