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曾回憶他在廈門當市長時的一個往事,有一次去北京開全國兩會,習近平見到他時問了一個問題:“你什么時候到廈門當的市長?同安的軍營村現在怎么樣了?”
劉賜貴很不好意思,當時整個臉都紅了,實話實說自己還沒有去過,他沒想到習近平當年在廈門短短3年時間,連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都去過了,更沒想到過了那么多年,習近平對廈門基層的百姓仍然如此牽掛。要知道30多年前,這個軍營村道路條件很差,從同安縣城到軍營村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開車要2個多小時才能到。就這樣一個地方,習近平先后去了兩次。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從正定開始,習近平總會去那些不易去的犄角旮旯,因為他最想聽的是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
任職第一件事就是調研
剛到正定的前3個月,習近平對工作基本沒有什么表態,而是集中精力到各個鄉鎮走走、看看、問問,熟悉正定的實際情況。
習近平調研不喜歡“打招呼”,而是直接下鄉、下廠、入戶。他第一次去西兆通大隊調研時,大隊干部正聚在一起開會,當習近平站在門口時,大部分人并不認識這個身穿軍裝的小伙子,一位曾見過習近平的大隊干部認出他后,趕忙走過去說:“習書記,你怎么來的?”他說:“我從河灘過來的?!贝箨犞娍h委書記來了,吃了一驚,因為公社沒有接到通知,也沒人告訴大隊,習近平騎個自行車直接就來了。
習近平看大家在開會,就說:“我到你們農場去看看”,“你們開會,找個人領我去就行”。沒有任何干部陪同,習近平問種植技術,問疾病防治,問棉花產量……把方方面面問了個“底兒掉”后,騎上自行車就走了,沒喝一口水、沒吃一口飯。
習近平調研也喜歡“打招呼”。去永安鄉三角村下鄉時,習近平看到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地里忙碌,他把自行車一支,就朝馮玉明老人走了過去,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這句話也并不是客套,習近平后來確實跟著馮玉明學習種棉技術,并全縣推廣種棉花的經驗,使全縣產量有了新的提高。
習近平喜歡跟各種人打招呼,而且平易近人,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只要一接觸,“很快就忘記了他的出身背景和領導職務,會和他成為朋友”。那時習近平的口頭禪就是:“走,我們去跟誰聊聊?!辈粌H自己帶頭下基層,習近平還要求正定縣委常委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
先調研再發言,把基層跑個遍,這是習近平在后來執政的寧德、廈門、福州、浙江等地一貫堅持的做法,不僅摸清了情況,還交了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防止搞‘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的調研,防止扎堆調研、‘作秀式’調研。”習近平在調查研究中非常注重實效,善于挖掘問題背后的根源。
習近平是怎么發現正定是個高產窮縣的呢?有一次,習近平還是去三角村調研,見田里幾十個人正在鋤地、間苗,習近平拿起鋤頭、擼起袖子就跟老百姓一起鋤地,農民們一看,來了個陌生的年輕人一起干,很高興,干得更是熱火朝天。活干完了,圍坐一起抽煙喝水時,大家才知道這個小伙子是從縣委來的,是向大家征求意見的。農民們就提到了三角村糧食產量雖然高,但每年交的提留比較多,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生活就比較苦,當時甚至還有農民偷著到外縣換紅薯干吃的情況。調研后,習近平就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當年全縣糧食征購任務減少了2800萬斤。
“那樣一個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記你幾代?!眽蹖幙h地處寧德東北部,馮夢龍形容其“地僻人難到,山多云易生”,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而習近平去過三次的下黨鄉, 則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
“地委書記我是第一個去的,縣委書記是為了給我打前站才去的?!绷暯降谝淮稳ハ曼h,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當場拍板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于建設水電站,盡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鄉干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習近平則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下黨之行,時隔三十年后,當得知下黨鄉脫貧的喜訊時,習近平專門給鄉親們回了封信,對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還記憶猶新。
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后,習近平在寧德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的發展思路。同樣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習近平在浙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八八戰略”。
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
“去嘎查,路怎么走?”
“給我指指路。”
今年兩會上,面對牧民們的邀請,習近平關心的是草原上的出行難,小組梳理習近平在國內的足跡發現,他去的地方往往是一些偏僻難行的地方:河北的駱駝灣村、甘肅的布楞溝村、湖南的十八洞村、安徽的大灣村、青海的班彥村、山西的趙家洼村、四川的三河村……
“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云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睆狞S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西北邊陲到云貴高原,習近平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2018年春節前夕,黨的十九大后,考察脫貧攻堅的第一站,習近平選擇了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還沒去過的大涼山深處,7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坡陡彎急,車行近2個小時。當翻過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峰后,習近平乘坐的汽車駛離省道,沿著小路開進大山深處,這段幾公里的山路,足足顛簸搖晃了20多分鐘。
習近平步行進村,和村民圍坐在火塘邊聊家常,一位彝族老人以前總生病,她以為是有鬼附身,習近平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時間不等人,距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還有不到兩年。今年兩會上,習近平強調脫貧工作是“行百里路半九十”,“不要搞那些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
一個月后的4月15日,習近平一早從北京出發,乘飛機抵達重慶,再轉火車、換汽車,翻山越嶺,歷經7小時,當他來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走進已脫貧戶馬培清家時,已是下午五六點鐘。
“換了三種交通工具到這里,就是想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這次到重慶來,就抽查你們一個點。”
習近平說,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習近平說:“我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長,我們肩負的責任很重,這方面不能有一勞永逸、可以歇歇腳的思想?!?/p>
談到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對一句古語印象特別深刻:“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這些年,這句話始終縈繞在習近平的心頭,所以,當有人問他,當選中國領導人時是怎么想的?他的答案脫口而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編輯:田靜雯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