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河源市區寶源學校小學生張仰喆與其母親李小芳在河源市區東江大橋東面的岸邊游玩時,意外在斷橋便道的護坡上發現1枚“圓形石蛋”。經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場發掘,共挖出11枚“石蛋”。經河源恐龍博物館專家辨認,確認出土的這11枚“石蛋”是一窩完整的恐龍蛋化石。
▲小男孩與恐龍蛋合影。
據了解,當天上午10時許,河源市民李小芳帶他的兒子張仰喆到河源市區東江大橋(紫金橋)斷橋便道上拍照留念,然而就在拍照的過程中,眼尖的張仰喆突然發現護坡紅砂巖層里嵌著一枚完整的圓形石頭,于是當即告知拍照的母親。
李小芳稱,他的兒子張仰喆現就讀于河源市區寶源學校(小學)三年級四班,在學校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校老師曾經告訴學生,如果在河源市區野外發現圓形的石頭,要立即報告河源恐龍博物館或報警,因為這些圓形的石頭有可能是河源市的“國寶”——恐龍蛋化石。李小芳隨后報警并和兒子一起守護在斷橋的廢墟護坡邊。
▲警察向張仰喆豎起大拇指。
河源市江東新區警方接報后,與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起趕往現場,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黃志青、黃華樂2人經現場鑒定,確認斷橋護坡紅砂巖層露出的一枚圓形石頭系恐龍蛋化石。隨后,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小心發掘,竟然意外發現這是一窩完整的恐龍蛋化石。
▲河源市區東江大橋斷橋護坡處發掘的恐龍蛋化石。
▲工作人員正在發掘恐龍蛋化石。
▲發掘出來的一窩完整“恐龍蛋”。
經發掘清點,這窩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共有11枚,每枚直徑約9厘米。目前,這窩完整的“恐龍蛋”已被送往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
科普帖:
恐龍蛋化石來自白堊紀晚期
被發掘出來的11枚“恐龍蛋”直徑約有9厘米,均為圓形恐龍蛋化石,這些恐龍蛋化石究竟什么來頭?
河源恐龍博物館原館長、恐龍蛋鑒定專家黃東告訴記者,從出土的這些“恐龍蛋”來看,應屬于白堊紀晚期,而紅砂巖一般是距今6500萬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晚期形成的,因其土壤呈紅色而得名。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稱,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出土的“恐龍蛋”是什么屬種,博物館今后會組織人力對這些恐龍蛋化石進行清理和修復。杜衍禮表示,屆時將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對出土的這批恐龍蛋化石作進一步的研究。
李小芳告訴記者,“學校老師教育有方”,兒子就讀學校的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講河源發現很多“恐龍蛋”的故事,并教育學生,如果在野外游玩發現“恐龍蛋”,要及時告知家長或報警,并將“恐龍蛋”上交給國家,“因為‘恐龍蛋’是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小孩在課堂上學的知識,能在生活中勇于實踐,很有成就感?!崩钚》颊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