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持續強降雨、山路濕滑,記者未能如期趕往廣東南雄市油山鎮大蘭村大嶺下會議舊址。
油山是大庾嶺的群峰之一,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而這個大庾嶺便是五嶺中的第一嶺。
1935年3月份,油山大蘭村召開大嶺下會議,為中央蘇區突圍到油山的紅軍部隊確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游擊戰爭,分兵向敵后挺進;積蓄力量,爭取生存,準備迎接新的戰斗高潮”方針,也為贛粵邊3年游擊戰爭指明了方向。
“那三年,我的父親李盛發就在油山為紅軍部隊當通信員?!痹谟蜕芥偵纤反宓男焓响籼美铮浾咭姷搅?0歲的李英成老人。
1935年,為阻斷紅軍與群眾的聯系,國民黨反動派移民并村、封坑封山、燒房趕人。家住油山鎮李坑龍村的李盛發,也被迫與家人遷至江西大余縣池江鎮一帶。當年8月份,自稱是“篾匠”出身的紅軍劉高佬,躲進了李坑龍村村后的天然石洞里。自此,為劉高佬送信,就成了李盛發最重要的事。
每逢初一、十五,在國民黨兵允許進山的日子,李盛發借口上山砍柴,經過沿路盤查,把打探到的國民黨軍隊和當地反動派的動向信息傳遞出去。
劉高佬很細心。每當到了斷糧的時候,他會叮囑李盛發用竹筐盛好飯,上面遮蓋好,再放把柴刀,在距離石洞百米處用柴刀敲3下竹子,只有收到同樣的3下回應后,才能進洞。每次李盛發離開時,劉高佬會把事先砍好的柴火遞給他,免得空手回去被沿路盤查的敵人懷疑。
“能想辦法買點兒年貨么?”1936年的春天,劉高佬拜托李盛發。為了提振士氣,他想讓戰士們吃飽飯,過個像樣的年。
李盛發做到了,他用劉高佬給的錢,讓夏吃野果冬挖筍、生存極其艱難的紅軍戰士們吃上了雞和肉。
“國民黨反動派想困死我們、餓死我們,但只要有老百姓的支持,我們照樣可以過個好年?!眲⒏呃袑鹗總冋f。
到了1938年初,贛粵邊特委副書記楊尚奎問李盛發:知道劉高佬是誰嗎?
“是篾匠。”李盛發回答。
“不,是陳毅!”楊尚奎說。
這個拖著腿傷自己擠膿血,幾乎陷入絕境還不忘每次給李盛發捎上柴火的人,就是陳毅。
“父親將陳毅同志在油山用過的鐵鍋和大革命時期用過的大刀,全部捐了出來?!崩钣⒊赡贸隽藦V東省博物館接受捐贈文物資料的感謝狀給記者看。
在油山鎮,李盛發不止一個。
上朔村村民彭證明的父親彭過房生,從1935年到1936年一直當項英同志的向導,利用自己熟悉地形路線、風土人情的優勢,為紅軍游擊隊收集情報做向導,籌集錢糧和衣物;同村的彭泥鰍干俚當了紅軍的伙夫,不管敵人封鎖多嚴密,他都靠自己的一桿獵槍和一身本領給將士們打來野味、采來山果和野菜。
“那時候當地老百姓沒文化,很多人的名字都很奇怪。但待考證和無法考證的老百姓還有更多,無名無姓的他們,為革命獻出了一切?!痹谟蜕芥偟募t軍長征廣場,油山鎮人大主席、紅色文化義務講解員黃樹材告訴記者,打游擊的紅軍沒有干糧,百姓們把糧食綁在獵狗的腰背上送上山;沒有鹽巴,百姓們就把鹽水浸濕衣服帶上山,擰出鹽水熬成鹽巴。
這座贛粵邊上的油山,是一座紅色的山;油山的歷史,是軍民奮起抵抗的革命史。
“1928年2月份,反動派對我村進行了殘酷的三光政策,把上朔村人口殺光、房屋燒光和財產搶光……可憐我大好村莊于22日、23日燒了兩天,變成一片焦土。”
“1934年3月底,我隊游擊到西華山半山停,假裝賣菜賣柴的農民,將烏沙局人員3人捉獲,繳獲步槍10余支?!?/p>
這是《廣東省南雄縣油山公社上朔村革命老根據地革命活動史略》上的詳細記錄。來到父親老家上朔村尋根的彭勃,給記者展示了這份史略,他的父親,是參加了長征的開國少將彭顯倫。
“我小時候,看過楊尚奎寫的《紅色贛粵邊》,那段悲壯的歷史令我難以忘懷?!迸聿嬖V記者,長征何其難,游擊殊不易,悲壯的長征途上,戰士們死也要死在一起;在3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游擊戰爭中,不知中央紅軍行進在何方的游擊隊員們,堅定必勝的信念。陳毅就是在那個艱苦的時期,寫下了《梅嶺三章》:“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p>
如今的徐氏祠堂,當年紅軍在墻壁上寫下的《當紅軍歌》尚可辨認字跡,油山鎮大塘中心小學的10個孩子用稚嫩的童聲給客人們唱起了《當兵就要當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編輯:楊瑩
責編:周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