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我市提出,要進一步擦亮河源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金字招牌”,把生態河源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日前,出席保障珠三角城市圈“菜籃子”供應暨河源現代綠色農業合作發展論壇的農業領域專家學者接受了本臺記者專訪,暢談了新時期如何加快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擦亮我市農業“金字招牌”,為河源現代農業加快“融灣”步伐建言獻策。
市委七屆六次全會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和鞏固生態保護屏障,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攜手共建美麗灣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柳建良建議,在當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下,河源要集中連片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加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打造品質高、口碑好、效益佳、市場廣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副院長 柳建良:
應該要大力發展中高端的產品,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需求,所以我們整個產品要定位在那邊,要慢慢擺脫中低端市場的生產,逐步轉向中高端市場的產品的需求,來發展我們的中高端產品市場。
除了發展中高端農產品,柳建良還建議,河源現代農業發展要以都市現代農業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高標準建設田園綜合體等農業功能區,以此加快河源現代綠色農業“融灣”步伐。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副院長 柳建良:
另外,我們把這個農業景觀挖掘好的話,我們也可以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的市民,能夠來到河源消費,這樣產品走出去,把人引進來。
華南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市超有機循環農業研究院院長王安利認為,河源生態環境優良,資源、區位優勢突出,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他建議,河源要充分發揮獨有優勢、挖掘發展潛力,高起點、高標準打造河源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大力發展生態循環型超有機農業,力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超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基地。
華南師范大學博導、廣州超有機循環農業研究院院長 王安利:
從養殖動物到種植果、菜、茶、糧食作物和中藥材,那我們都可以把它做成超有機,在原來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整個對高端農產品的需要,我們把它對接好,可以使得我們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就會顯著提升,我們就可以快速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中。
全媒體記者:練楚茹 鄒俊欽
編輯:田靜雯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