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的中國
固定電話用戶僅193萬
2018年6月底
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5.1億
微信月活躍賬戶10.58億
以改革開放40年的視角來俯瞰,中國通信業的發展堪稱奇跡。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40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競爭,通信技術突飛猛進。
“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40年通信業巨變,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在這40年里,河源的通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河源的移動通信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模擬到數字、從2G到4G并即將進入5G的加速發展和跨越變遷的過程。
通訊工具折射槎城變遷
上世紀70年代
古代,河源已有“驛遞”和“驛站”等官辦的通信聯絡機構。光緒二十七年,地處東江上游的河源以及現管轄的所屬各縣就建起郵政代辦機構。民國初廢除驛站,上世紀30年代初,設立民辦電話站,當時河源縣城僅有50門市話磁石小總機;上世紀40年代初設立郵政局、電報局,開始經營電信業務。1953年,政府將電報局、郵政局、電話所合而為一,成立縣郵電局。
▲1988年7月12日河源市郵電局掛牌成立
上世紀70年代,收到一封家書,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總有一種迫不及待地拆開閱讀的興奮,在字里行間觸摸溫情。因為,這幾乎是那個年代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向綠色的大郵筒寄出一封信,少則幾天,多則一個月才能送到親朋好友手里。
28歲的楊女士來自河北,在河源生活已經十多年的時間,父母因病早逝,留給她的除了回憶,還有一疊情信,她說,信封發黃、斑駁,但他們字跡整齊,感情單純?,F在人不都在了,這份深情還在。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那時候的人們見字如見面。你來我往的一字一句充滿期盼,喜怒哀樂在字里行間時隱時現,那時候的感情更加經得起時間和距離的考驗。
上世紀80年代
1987年前,河源歸惠陽地區管轄。河源市郵電局于1988年7月12日掛牌成立,下轄四縣一區(連平、和平、龍川、紫金縣,河源郊區)郵電局。1994年,經批準,新設東源縣郵電局。
電報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屬鼎盛時期,是當時人們與外界聯系最為快捷的通信工具,但價格按字數計算非常昂貴,尋常百姓沒有急事,一般不會使用,只有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才會到郵電局發送電報。那時收電報者非喜即憂,準是出了大事。河源是山區,通信落后,電報業務高峰出現在1992年,當年全市公眾發送電報達50萬份,隨后,業務量逐年下降。
▲昔日的報務人員工作照
1988年,河源撤縣建市時只有400多部“搖把子”電話。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電話仍是稀罕物,只有極少數人才擁有,裝電話是社會地位的象征。電話轉接要靠人工,打長途到農村,少說要等幾個小時,一兩天打不通電話是很常見的事情。
▲人工長途臺
到了80年后期90年代初期,電話逐漸進入河源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由于安裝費用昂貴,一般人還是愿意到郵電局指定的公用電話窗口排隊。即便如此,“只聞其聲”的單點溝通方式還是讓當時人們的需求得到很大滿足。
上世紀90年代
建市以后,河源市通信事業開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1990年,S-1240 7000程控電話在河源成功割接開通,河源這才逐步甩掉“搖把子”電話。
隨著河源公共電話亭和私營電話攤位的興起,一種全新的單向移動通訊工具——BP機(尋呼機)登上了歷史舞臺。
家住河源市區的市民劉先生,至今還珍藏著一部BP機。他說,當時很想擁有一部電視上的“大哥大”,但是當時買不起,后來存了兩個月工資,買了一部能顯示中文的BP機。出門在外,BP機一響,立馬奔向電話亭回電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景觀。
▲“大哥大”和“本田王”都是當年身份的象征。
上世紀90年代,除了BP機(尋呼機),就數“大哥大”最時髦。那時候,手持“大哥大”,腰別BP機,在熙攘的人群中長長地喊一聲:“喂——”,霎時引來一片艷羨的目光。
程控電話從無到有,1994年底,全市基本達到了城鄉電話交換化、傳輸數字化。1995年4月30日零時,全市電話號碼升到7位,建成本地電話網,統一五縣一區的長途區號(0762)。同年建成模擬移動電話交換局,次年建立數字移動電話交換局。家庭用固定電話開始真正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并慢慢普及,電話普及率從1990年0.54部/百人提升到1998年8.73部/百人,城鄉裝電話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按蟾绱蟆币苿与娫捲谏鲜兰o90年代初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當時屬高級奢侈品,只有極少數人使用。統計顯示,1998年全市移動電話共有24323戶,移動通信事業開始快速發展。同時,建成了京九和南部沿海通信大動脈,河源成了我國通信八縱八橫電信樞紐50個節點之一。
▲1994年4月6日,程控電話交換機簽訂儀式
▲1995年4月30日,河源電話號碼升7位
▲公用電話曾極大地方便了百姓
▲1996年5月,我市首個電話村在和平縣開通
河源通信時代迅猛發展
90年代的河源,“小靈通”業務來襲,在當時也是火得一塌糊涂。同時,通訊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建設發展壯大,移動、電信、聯通先后在我市設立分公司。
為了給山區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讓偏遠地區百姓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河源電信部門站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解決農村、農民的通信問題作為通信建設重點,譜寫了山區通信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
▲2006年11月,和平縣熱水鎮大橋背自然村的兄妹倆爭著與在外做事的爸爸通電話。
▲庫區村通工程建設
▲高山村通工程建設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展起來,網頁聊天室和QQ等聊天軟件讓即時文字通訊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單色屏手機出現,相對親民的價格加上便攜的優勢,大受民眾歡迎,河源的手機用戶群體自此不斷擴張。
50歲的“大?!边€保留著自己用過的手機,他說:“那時候沒有蘋果,諾基亞才是老大。我用過很多手機,但最喜歡的還是諾基亞N97?!?/p>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手機不但可視頻通話,還可進行視頻直播。今天手機作為通訊工具不斷演變,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時今日,河源的通訊網絡迅速普及發展,從過去手寫的書信到如今秒回的微信,人人都是互聯網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對對市內通訊等基礎設施加大了投資力度,我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完善。
成績單
在光纖網絡、移動通信基站、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WLAN)等領域全面發力、爭先進位。2015年至今,全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15.34億元,2017年新增光纖端口21萬個,累計52萬個;全市共新增光纖接入用戶13.99萬戶,完成全年計劃199.20%,累計74.47萬戶,光纖入戶率提升至61.49%,比2016 年提高15個百分點;新增4G 基站4960座,完成全年計劃162.04%,累計達22137座;基站站址新增217個,累計4201個;全市WLAN熱點累計333個,AP數1833個。同時,我市扎實推進全市原中央蘇區682個行政村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應用試點建設,目前已全面開通應用,共為村民免費派發終端設備17.5萬臺,并承諾村民三年免費上網,解決了農村上網難、上網貴問題。
當前,三大運營商積極開展5G試點建設(聯通16個、移動17個、電信12個城市)。正常情況下,在2020年河源人民就可以用上5G網絡了!
如今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用智能手機聊微信、刷新聞,任意切換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中國在網絡規模、網民數量、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領先。無處不在的基礎電信網絡,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應用,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習慣。
40年來,中國通信業抓住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河源也成功邁出了變革的一小步,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印記。
編輯:張煒聰 田雯雯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