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嗡嗡振翅,蚊媒傳染病悄然逼近。所謂“蚊媒傳染病”,就是蚊子在叮咬時把病毒或寄生蟲“快遞”到人體內的疾??;國內需要重點盯防的有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乙型腦炎和瘧疾等。
今天,我們先鎖定由伊蚊“投遞”的兩大熱門疾病——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

圖源:云南疾控
一、什么是登革熱?
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經伊蚊叮咬傳播的蟲媒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億人感染,其中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域發病最為嚴重,亞洲約占全球疾病負擔的70%。我國廣東、云南、廣西等多個省份曾多次發生本地疫情。

二、登革熱的典型癥狀有哪些?
登革熱的潛伏期(從被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到癥狀開始的時間)一般為1-14天,多為5-9天。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不過,一旦發病,患者會出現一系列典型癥狀:
1.突發高熱:體溫可達40℃以上;
2.“三痛”:劇烈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關節痛;
3.“三紅”:面部、頸部、胸部潮紅;
4.皮疹:四肢或軀干出現充血性紅疹;
5.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
6.嚴重者:可發展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三、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卓涎艧崾及l于非洲,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基孔肯雅”一詞就來源于坦桑尼亞南部基馬孔德語,意思是“變得扭曲”,用以描述出現嚴重關節疼痛的感染者痛得彎腰、蜷縮身體的樣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已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
近些年我國周邊的東南亞疫情持續活躍。我國于2008年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曾引發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廣東省佛山市發生疫情,經全力防控,現疫情已呈明顯下降趨勢。
四、基孔肯雅熱有何癥狀?
被帶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在體內潛伏期通常為3-7天(最短1天,最長可達12天),隨后可能突然發病,出現典型的“熱-疹-痛”三聯征:
突發高燒:體溫可高達39°C以上,可能持續1-7天。部分患者會出現“雙峰熱”,即退燒后再次發熱。
皮疹:約80%的患者在發熱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腳底會出現紅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癢。
明顯關節疼痛:這是基孔肯雅熱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特別是手指、手腕、腳踝和腳趾等小關節會出現劇烈疼痛和腫脹,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月。
此外,還可能伴隨頭痛、惡心、嘔吐、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
五、這兩種疾病有什么區別?
這兩種疾病,各年齡人群普遍易感,發病初期都會出現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
登革熱發生重癥的比例較高,致死病例時有發生。基孔肯雅熱多數患者為輕癥,大約會在1~2周內康復,但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會經歷長期關節疼痛的折磨;只有極少數情況下,該病會導致出血、腦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
兩種疾病的特征對比

在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共同流行的地區,常有人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六、這兩種疾病是如何傳播的?
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相似,都是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傳播。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躍于日出后1-2小時和日落前2-3小時。它們的幼蟲孳生于小型積水容器中,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等,這些地方都可能成為它們的“溫床”。
七、如何預防這兩種疾???
面對蚊媒傳染病的威脅,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被其感染的風險:
1.環境治理:伊蚊依賴小型積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預防蟲媒傳染病的根本措施。我們需要定時清理家中容易積水的地方,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下水道、雜物堆等區域,不給蚊子提供繁殖的機會。
2.個人防護: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同時在裸露皮膚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驅蚊液。在家中,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為自己打造一個安全的“無蚊空間”;必要時使用電蚊拍、滅蚊燈等,對蚊子進行“精準打擊”。此外,盡量減少在戶外樹陰、草叢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時間。
3.關注流行區疫情:如果計劃前往東南亞、非洲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流行區,出行前一定要查詢當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歸國后14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4.及時就醫:一旦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相關癥狀立即就醫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醫生能夠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
一審:何嘉雯
二審:蔡曉璐
三審:巫洪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