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詳情↑
泥濘小路化作寬敞步道,斑駁土墻披上水墨丹青,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正用創意這支畫筆將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這個曾經的凋敝村落改寫成網紅打卡地。作為“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之一,下屯村立足“嘯仙故里紅色研學核心圈”的發展定位,將豐富的鄉村文旅業態嵌入綠水青山,刷新了昔日“偏遠”的印象,代之以“網紅打卡”“鄉村旅游”等熱詞。
河源下屯村山青水秀,風景優美
下屯村毗鄰東江河畔,與義合鎮中心街僅一江之隔。曾經,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的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成為省定貧困村。2021年前,村民生產生活嚴重依賴渡船往返。2021年8月,嘯仙大橋通車,短短3分鐘車程便連接起南岸的義合圩鎮與北岸的下屯村,結束了兩岸3萬多名群眾數百年來依賴渡船的歷史。
嘯仙大橋連接起下屯村與外面的世界
作為人民審計事業奠基人、革命英烈阮嘯仙的故里,下屯村擁有深厚的紅色底蘊。大橋通車后,在廣東省審計廳牽頭的工作隊及當地政府、村委會合力推動下,村里深挖資源優勢,將阮嘯仙故居、聞嘯軒學堂、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等串珠成鏈,打造紅色旅游景區。同時,創新性地利用農閑土地,打造70余畝四季花海:春種水稻、夏植蓮花、秋收向日葵、冬綻格桑,確保美景常駐,吸引游客源源不斷。
上圖,花海改造前;下圖,花海改造后吸引了大量游客
東源“百千萬工程”人才干部培訓基地改造前后對比
聞嘯軒學堂改造前后對比
下屯村的文旅打造充滿巧思:昔日垃圾堆變身東江濕地科普園,破舊民居改造為現代風格的觀瀾驛棧民宿,廢棄輪渡化身為奶茶店和水上會議室,閑置豬圈則搖身一變成了網紅“花??Х葟d”。
上圖為改造前的觀瀾驛棧民宿;下圖為改造后的觀瀾驛棧民宿,吸引了不少游客入住
上圖,下屯村騰出地塊建造嘯仙故里博物館;下圖,新修建的嘯仙故里博物館即將啟用
上圖,改造前的紅船碼頭;下圖,改造后的紅船碼頭成為旅游打卡點
大橋通車也讓曾經的船工阮雪軍面臨轉型。他投入積蓄改造自家房屋,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學廚藝,并動員在外務工的妻兒回鄉,共同開起了“江灣一品農家樂”。得益于村容村貌的巨變和游客增多,農家樂生意興隆,高峰時日營業額可達五六千元。為打造美食高地,當地依托粵菜師傅培訓交流中心,大力推廣義合鴨、酸筍、東江魚等客家特色美食,賦能鄉村餐飲業。
上圖,粵菜師傅培訓交流中心修建前是一片荒地;下圖,粵菜師傅培訓交流中心落成,賦能鄉村餐飲業
下屯停車場改造前后對比
然而,下屯村文旅發展初期也遭遇了“旺丁不旺財”的難題。為破局,村委會創新成立村級“文旅公司”——河源市嘯仙故里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統籌運營鄉村文旅資源,承接文旅及培訓業務,并提供展館講解、村內觀光、會務研學等增值服務,顯著提升了旅游收入。河源市嘯仙故里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桂鵬感慨道,大橋開通后游客激增,花海旺季時單日能吸引上萬人進村,“村里的老叔公都說,‘他們(游客)是來看花海,我是來看人?!?。”
阮嘯仙故居
聞嘯軒學堂
下屯村為老年人修建的頤養苑
學生游客們打卡“這禮是義合”文創店
義合鎮主街
2023年以來,當地接待游客已超40萬人次。今年該村還通過舉辦“十佳餐廳評選”、新春尋寶嘉年華、“花紅東江·情投義合”晚會等活動,持續激活“村道經濟”和“周末經濟”。村里新開的“這禮是義合”文創店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別是學生前來打卡。在該文創店內,鎮、村主導設計的“義合鴨IP”文創品上架,胸章、冰箱貼、文具袋等多個產品都與義合鴨元素相結合。一大波軟萌的“義合鴨”組團出道,在下屯村不同的場所出現,讓游客感受這份“萌意”。
游客在下屯村游玩打卡
“義合鴨”組團出道,在下屯村不同場所出現
如今的下屯村,碧水繞村映古樹,文旅設施日臻完善,古村巷道研學團隊絡繹不絕。這片東江浸潤的土地,正以山水為紙、鄉愁為墨,在“百千萬工程”的宏圖上,奮力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詩與遠方”。
一審:田靜雯
二審:蔡曉璐
三審:巫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