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
我市紫金縣柏埔鎮村民
周某英一家4口
因誤食從山上采摘的野蘑菇中毒
4人目前仍在醫院搶救治療
5月24日
周某英的女兒告訴記者
她的母親和姐姐仍病危
7歲的侄女和5歲的侄子
已轉院至廣州治療
家屬:母親和姐姐
仍在重癥監護室救治
周某英的二女兒周女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她家姊妹3個,中毒的4人分別是母親周某英、姐姐周某妮和哥哥的一對子女,其中侄女周某雅7歲、侄子周某維5歲。
周女士介紹,5月15日,母親上山采摘包粽子的葉子,中途看到一些“白蘑菇”后順帶采摘回家。16日,母親將采摘的蘑菇當正常食物烹飪,家里吃飯的4個人均食用了。
▲被誤食毒蘑菇的根部 受訪者供圖
當天晚上8點左右,一家人出現了嘔吐、腹痛、頭暈等中毒癥狀。5月17日,不適癥狀加重,他們被送往醫院搶救。
周某英的《疾病診斷證明書》載明了病情及治療經過:患者因“誤服蘑菇1天余”于5月17日22時12分入院。予告病危、心電監護、24小時留陪人,緊急置入右頸內靜脈臨時導管血液凈化及血漿置換治療,行毒素吸附、補液、護肝、護胃等治療。目前診斷:致死性蕈類中毒;急性肝衰竭;急性腎衰竭。建議重癥監護救治。
▲病床上的周某英 受訪者供圖
“目前,我母親和姐姐的情況比較嚴重,還沒有轉入普通病房。”5月24日,周女士對記者表示,“之所以如此嚴重,主要是沒有及時就醫。同時也希望通過這個事件給大家起到警示作用,不能亂采野蘑菇吃?!?/p>
孩子父母離異、父親服刑
家屬希望得到社會幫扶
周女士介紹,她的哥哥于2022年離異,目前在服刑,他的兩個孩子平常由奶奶照顧。
家里出事后,周女士從深圳趕回老家。為了讓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救治,5月18日,她帶著侄子和侄女轉至廣州的醫院。“侄子的情況稍微好一些,侄女還是有一些危險。”
周某雅的《疾病診斷證明書》顯示,廣州華僑醫院初步診斷:食入毒蘑菇中毒;肝功能檢查的異常結果;急性腎功能不全等。
“我母親今年50歲,是一位樸實勤勞的農村媽媽,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務農和偶爾打些零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敝芘空f,“目前,母親和姐姐那邊已經花了十幾萬元,孩子這邊花了7萬多元。親戚朋友已經借了個遍,現在我們家已經沒有能力承擔后續的費用了?!?/p>
周女士表示,當地相關部門得知此事后,組織人員進行了捐款,但在高昂治療費面前,善款仍是杯水車薪,她希望得到更多社會熱心人士的幫扶。
隨著降雨增多
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盛期
市民因食用野蘑菇中毒的事件
也時有發生
在這里再次提醒廣大市民群眾:
遇到野生蘑菇
不要摘!不要買!不要吃!
這些毒蘑菇致命
千萬不能吃
大青褶傘
大青褶傘為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見的菌種。菌蓋表面具有蛇皮狀鱗片,菌褶初為白色后轉青灰,常見于城市公園、草坪和花盆。
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腸型癥狀,包括頻繁地上吐下瀉,往往在誤食幾小時內就開始出現明顯癥狀,嚴重時也會導致脫水休克甚至死亡。
灰花紋鵝膏菌與裂皮鵝膏菌
劇毒!對肝、腎等臟器毒性極大,很容易導致死亡,是毒蘑菇中毒死亡人數較多的野生毒蘑菇之一。
灰花紋鵝膏菌菌蓋灰褐色,白色菌褶,有菌環,外形易與無毒的草雞樅菌相混淆。誤食后,潛伏期為6~12小時,首發癥狀多為急性胃腸炎表現,嚴重者出現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可進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癥狀、潛伏期與灰花紋鵝膏菌相似的有裂皮鵝膏菌,其菌蓋中央凸起呈斗笠狀,菌柄基部有“菌托”。
灰花紋鵝膏菌
裂皮鵝膏菌
肉褐鱗環柄菇
菌蓋上有褐色至暗褐色的鱗片呈近同心環狀排列,菌柄與菌蓋同色,菌柄中空且下部也有同色鱗片。長得跟一些可食用蘑菇比較相似,?肉褐鱗環柄菇?含有鵝膏肽類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型中毒,嚴重者可以導致急性肝損害、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我國蘑菇種類繁多
超過3.6萬種
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種
但毒蘑菇也達480多種
其中含劇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種
極難分辨
而普通人也很難
從外觀上判別一種蘑菇是否有毒
▼
人們常常認為
顏色越鮮艷的蘑菇越有毒
此種鑒別方法不可靠
要警惕以下認知陷阱
“顏色樸素=安全”?×
劇毒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均為灰白色,與可食用口蘑極相似。
“蟲食無毒”?×
致命鵝膏成熟期常被蛞蝓啃食,但毒素對昆蟲無害。
“銀器試毒”?×
毒蘑菇毒素多不與金屬銀反應。
“高溫烹煮解毒”?×
鵝膏毒肽耐高溫,燉煮2小時仍具毒性。
“蘑菇曬干后無毒”×
曬干后,毒蛋白活性反而增強3-5倍。
“固定采摘點安全”?×
毒蘑菇孢子可通過風雨、動物傳播至新區域,往年安全地帶可能出現劇毒品種。
怎么食用菌菇才安全?
快收好這份安全指南
· 預防指南:五不原則保平安 ·
√不采摘:林間野菌別亂采,專業選手也難辨
√不購買:不詳干菌莫購買,隱患暗藏須警惕
√不混煮:雜菌同烹隱患多,毒素相生難辨癥
√不信謠:銀針試毒是傳說,蟲吃菌子≠無毒
√不僥幸:稍有不適立刻停,及時就醫能救命
· 急救錦囊:毒蕈中毒應急處置指南 ·
1、留證據:立刻封存吃剩的菌子、湯水甚至嘔吐物。
2、快催吐:中毒初期可以嘗試催吐,但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3、速送醫:告知醫生“吃了野生菌”,爭分奪秒鑒別有毒物種。
一句話保命口訣:
野菌下鍋如拆盲盒
不吃才是滿分答案
請轉發這份保命指南!
一審:田靜雯
二審:蔡曉璐
三審:巫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