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學校對口幫扶河源美育浸潤及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百行動”、全面振興鄉村教育發展的戰略要求。5月24日,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廣師大”)和河源市教育局聯合主辦的“青禾童藝坊”線上美育優質資源課程項目專題活動在廣師大學河源校區舉行。廣東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副處長康天東,廣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蘇暉,中共河源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二級調研員俞美清,河源市教育系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廣師大教務處(美育中心)、河源校區管委會、數字創意學院、美術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以及廣州市各區教研員代表、廣東省非遺手工藝美育名師工作室、廣東省嶺南鄉土文化美育名師工作室成員和各對口幫扶學校代表出席活動。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蘇暉在“青禾童藝坊”線上美育優質資源課程項目專題活動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戰略布局與實踐路徑。他指出,作為國家美育改革的探路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以“技術+師范”雙核驅動,構建“浸潤式美育體系”,將中華美育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周期,形成“美育課程筑基、課程美育拓維、實踐育人強效”的立體化育人范式。在“雙百行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學校依托河源校區打造“城鄉美育共同體”,創新建立“課程研發——師資培育——實踐轉化”全鏈條幫扶模式,擬通過“青禾童藝坊”線上美育優質資源課程項目平臺,以“云端課堂+在地實踐”雙軌機制,推進美育資源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范式轉型。
河源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俞美清表示,美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戰略抓手,更是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河源市教育局立足戰略全局,將美育浸潤行動與縣域教育振興深度融合,通過高校優質資源精準下沉破解粵北地區美育結構性短板。在此過程中,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開創“文化浸潤筑基、課程體系賦能、師資共同體鍛造”的精準幫扶范式,推動河源實現美育課程覆蓋率從量變到質變、特色項目孵化從個案到體系、師資專業發展從達標到卓越的跨越式突破,形成了具有示范價值的縣域美育振興樣本。
廣東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康天東副處長在線上發表講話,他表示,截至2025年,廣東已率先建成兩批共35個省級美育名師工作室,涵蓋八大藝術領域,形成嶺南特色的美育創新范式。這是落實教育部美育工作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廣東構建美育生態的突破。在實施路徑上,廣東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通過“雙百行動”推動美育資源向基層傾斜,形成立體化發展格局。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陳靜敏代表首屆廣東省非遺手工藝美育名師工作室核心團隊,以高站位、寬視野闡述了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戰略價值與實踐方略。在此,工作室將持續深化“青禾”計劃內涵,以“1+N”美育聯盟拓展輻射半徑,打造云端課堂與流動美術館實現普惠覆蓋;構建“非遺活化——生態美學——紅色記憶”課程矩陣,將客家建筑智慧、佗城文脈轉化為特色美育資源;實施導師培育計劃構建“理論——實踐——研究”閉環,培養兼具教育智慧與鄉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最終形成可推廣的鄉村美育學術高地與文化振興典范。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副院長、嶺南鄉土文化美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羅文勇表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高校工作室需強化專業引領價值,通過打造“學術研究+藝術創作+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課程范式,深度融合學科前沿動態與中華美育精神,運用項目制、工作坊、產學研協同等多元育人模式,著力提升課程的學術深度、創新維度和價值厚度
教研員代表陳澤勉表示“青禾童藝坊”線上美育優質資源課程項目在實踐層面,組建廣州市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協同高校通過課程研發等多維路徑,有效激活鄉村美育內生動力。
據悉,本次活動是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自2021年啟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以來,通過五年深耕構建出具有示范意義的“廣師大模式”,為破解粵北地區美育資源薄弱問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該活動面向河源市、縣域中小學,擬開展28場線上美育課程,以“四季美育”創新體系貫穿全年——從“五彩斑斕的藝術畫卷”到“流光溢彩的傳承故事”,將非遺文化、傳統技藝與民俗藝術融入數字化教學,形成覆蓋繪畫、手工制作等多元內容的美育資源矩陣。這種以高校與河源教育局聯動為支點、以課程為載體、以師資培育為核心的美育生態,不僅實現了城鄉美育資源精準滴灌,更在五育融合中培育出新時代美育教師的專業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文化動能,彰顯了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發展、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擔當。當天直播授課,共有35000余人線上參與了本次活動。
一審:田靜雯
二審:許志武
三審:周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