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連續30年穩坐中國海洋經濟頭把交椅?答案只有廣東。
2萬億海洋生產總值,是這座海洋經濟大省的新起點。站在“十四五”規劃和“十五五”規劃的關鍵銜接時刻,手握全國近四分之一大陸海岸線的廣東,今年動作頻頻:6月份,廣東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按下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的“快進鍵”;9月份,廣州市“十五五”規劃咨詢會為海洋經濟發展集智聚力;10月份,廣州南沙粵港澳協同發展論壇、潮州饒平現代化海洋牧場推進會、深圳海博會三場重磅活動接續登場,串聯起海洋經濟的“現在時”與“將來時”。
如今,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早已跳出“單點突破”的傳統模式,以“新技術、新產業、新場景、新模式、新生態”五維路徑,下出一盤藍色新棋局,“海上新廣東”的輪廓也愈發清晰。
技術革新打通產業脈絡
9月18日,全運圣火從深海走來的瞬間,全網沸騰。
十五運“源火”在南海1522米深海成功采集,創造了全球首次使用深??扇急灰嫉男录夹g,讓體育盛會變成深??萍嫉摹靶銏觥薄!斑@不僅是體育史上的壯舉,更是深海科技的攻堅實戰。”“源火”采集組副組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沙志彬感慨道。
技術,正成為廣東向深藍索取答案的新羅盤。
“以前養魚靠經驗,現在靠數據。”陽江市陽西縣沙扒鎮,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朝指著智能繁育池說。7200平方米工廠化車間傳感器精準調控水溫水質,年孵化水花苗達520億尾,“看天吃飯”的漁民變身“數據養殖戶”。
這種“岸上技術下?!钡膭撔?,在深圳海博會上也得到體現。佛山照明的深海LED燈照亮“奮斗者號”科考路,“創新者號”水下機器人在深海精準作業,“技術創新叩開深海之門”的案例遍地開花,共同構筑起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石。
技術賦能,不僅照亮深海,更夯實了“藍色糧倉”的根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麥康森強調“種子是漁業的芯片”。廣東深諳此道,設立20億元現代化海洋牧場專項資金,推動63個科研團隊聚焦28個重點品種進行攻關。2024年,廣東海水魚苗產量以51.14%的占比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連續7年領跑全國,“藍色糧倉”愈發堅實。
然而,從科研創新的整體布局來看,廣東在海洋科技領域仍面臨“工程應用強、基礎研究弱”的短板。根據廣東省科技廳公開資料,全省目前擁有1家海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49家省重點實驗室。如何補強基礎研究,成為廣東海洋科技邁向更高層次的關鍵。
技術的突破,終究要落地成產業的果實。2024 年“摩羯”臺風過境陽江青洲海域時,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展現硬核實力,3000個智能感應器實時監測風浪,不僅扛住17級臺風沖擊,還在災后24小時內恢復發電,直接帶火廣東海上風電產業鏈?!八粌H能應對極端天氣,還能把風電開發推到45米深海。”明陽集團負責人分享道。依托這一突破,廣東2024年海上風電并網容量躍居全國首位,相關產業鏈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
海洋新能源產業也因此加速擴容:深圳海上光伏電站實現并網發電,湛江波浪能裝置試驗投入運行。2024年,廣東海洋新興產業產值突破411億元,同比增長8.3%,新動能持續壯大。
“要破解海域有限、傳統產業受限的難題,就得推動‘海洋+先進制造’‘海洋+現代服務’深度融合?!弊匀毁Y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祝理點出了技術向產業轉化的關鍵路徑。
從圣火照明的“硬技術”,到種質創新的“細功夫”,再到風電平臺的“大裝備”,廣東海洋技術正與產業深度耦合,為“海上新廣東”的藍色引擎注入強勁動力。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視頻)
場景落地構建產業生態
如果說技術是內核,場景則是海洋經濟創新的“試驗場”。廣東正通過多元場景實踐,打破產業邊界,并在發展中牢牢守住生態底線,探索人海共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場景成為廣東海洋技術與海洋產業的“連接器”。廣東創新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在陽江市青洲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導管架風機+網箱”的一體化裝備讓“水上發電、水下養魚”成為新標桿場景,2024年“明漁一號”第二季收魚8萬多斤,養殖體量較首季增長10倍。
視線南移,海洋的場景創新正從能源生產向休閑體驗拓展。在珠海,“澎湖號”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既能養魚,又能觀光。”被體驗過的游客親切地稱為“海上立體農場”。這個集“養殖、裝備、旅游”于一體的平臺,正是廣東海洋場景創新的典型案例。
數字技術則重構了港口運營的邏輯。廣州港南沙港區運用區塊鏈技術,將通關效率提升了40%。根據廣州港集團2024年運營快報,“絲路海運”平臺航線達148條,通達全球150座港口。這不僅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全球航運網絡節點的場景升級。
就連漁民口中“浪越大,魚越鮮”的老話,也借“媒體+新零售”的場景煥發新生:“年魚禮盒”帶著嶺南年味,通過RCEP跨境物流,把湛江對蝦、潮汕魚丸送進了海外的餐桌。
風車與網箱共生,港口與數字互聯,低空與海洋交匯。場景的熱鬧背后,是生態底色的持續夯實。
“保護海洋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這話在廣東從來不是口號,已成為廣東海洋發展的底層邏輯。十月三場海洋經濟盛會不約而同地將生態放在核心位置,恰恰印證了其作為海洋經濟長遠發展“壓艙石”地位。
海上“生綠電”,水下“魚滿艙”,“綠色電能”與“藍色糧倉”的共生在廣東已不是新鮮事。
按照“疏近用遠、生態發展”戰略,廣東清拆近海傳統網箱6萬多畝,升級改造養殖設施5萬多畝,將養殖場景向深遠海拓展。在潮州饒平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推進會上,“木改塑”網箱的改造工作穩步推進。養殖戶洪少華算了一筆賬:“新型環保塑膠網箱使用壽命達20至30年,比木質網箱延長10年以上,”從源頭上避免了木質漁排頻繁更換帶來的廢棄物污染。
“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修復紅樹林超10萬畝,惠州考洲洋更借此帶動漁民從傳統漁業向生態旅游轉型,如今的沿岸點綴著別具一格的“民宿 Loft”,讓曾經的“毛坯海”逐步蛻變為宜居宜業的“精修?!?。
海洋保護發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短跑”,而是一場需要長期堅守的“國際馬拉松”。湛江企業家董服金牽頭成立湛江白海豚保護協會,開展的41場科普覆蓋5631人,更將中華白海豚的故事帶到法國尼斯,讓“海上大熊貓”的形象深入人心,把海洋保護做成了“國際事業”。
《2024廣東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廣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舞出了“最炫生態風”,為海洋經濟的長遠發展筑牢了根基。
模式創新加速聚能生金
場景與生態的良性互動,離不開制度模式的“保駕護航”。為了激活海洋經濟長效動能,廣東加快了模式創新。
陸海統籌新模式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廣東打破傳統單一用海局限,率先實現國土空間“多規合一”,在同一海域實現“水面光伏發電、水體生態養殖、海底油氣勘探”的立體開發,單位海域面積經濟產出提升40%以上;廣州港“智慧港口”建設也讓陸海聯動愈發緊密,將操作效率提升30%,船舶在港時間縮短25%,實現港口物流與腹地產業深度協同。
在審批服務上,“效率革命”正在上演。廣東推行“補改投”試點,建立養殖用海審批聯動機制,實現海域使用權與養殖證“同步申請、同步核發”。汕尾更是創新“標準?!眱錂C制,提前完成海域論證和環評,使項目審批時間從一年銳減至一個月,真正實現了“拿海即開工”,這種以政府“事前做功”換企業“事中省力”的模式,極大地點燃了市場熱情。
從產業內部到區域之間,模式創新的觸角不斷延伸。產業運營上,黃沙水產中心創新“五位一體”運營模式,是全國首家實現天然海水一體化供應的水產市場,這一創新模式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讓傳統水產貿易煥發新活力。
此外,廣東還構建起“協同發展”新模式,廣州南沙的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上,三地協同發展路徑正逐漸清晰:依托灣區“單一窗口”的數據共享優勢,粵港澳三地打破區域與產業壁壘,實現海洋設備通關的智能核驗,跨境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協同發展跑出加速度,正成為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港口群、提升全球海洋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生態打底、模式為翼,廣東正通過技術突破催生產業升級、場景創新激活市場活力、生態保護夯實發展根基、模式革新打破體制壁壘,驅動“海上新廣東”駛向更廣闊的未來。
從“耕海牧漁”到“經略深藍”,廣東的探索證明:海洋經濟的未來不在單一產業的“獨秀”,而在多維協同進階。2萬億之后,深藍之上,“海上新廣東”的故事還在繼續。

一審:何嘉雯
二審:許志武
三審:周鳳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