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為序啟新程,策馬揚鞭再奮蹄。
今天是乙巳蛇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在中華文化里,蛇是靈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著豐收、吉祥和福瑞。廣東再度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先行一步的自覺,力爭在高質量發展中步步領先。
連續三年,廣東“新春第一會”聚焦同一主題,既彰顯高質量發展之于廣東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也彰顯廣東扎扎實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唯有在高質量發展中先行一步,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迎著春光再出發,在高質量發展大道上闊步前行,廣東發展必定向好向強,嶺南大地一定“粵來越好”!
(一)
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出路。
回首剛剛過去的甲辰龍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廣東振奮龍馬精神、歷經風雨彩虹,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可圈可點的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高質量發展,牢記囑托,踐之于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廣東、時刻關心廣東,對廣東高質量發展諄諄指引。2024年,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還分別向深中通道建成開通、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從都國際論壇致賀信,親切關懷、傾心指導廣東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扎實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高質量發展,穩是基礎,進是方向。
過去一年,既有深化改革之“艱”、外部壓力之“險”,也有動能轉換之“難”、民生保障之“重”。廣東沉著應變、綜合施策,千方百計穩經濟,用好用足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及時出臺加力措施,推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其中企業超830萬戶,總量均居全國第一;城鎮新增就業超143萬人……廣東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蓬勃活力,孕育著新的希望、大的收獲。
高質量發展,科技引領,產業當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廣東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約7.7萬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1/4,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44%,智能手機產量占全國超四成,集成電路產量占全國18%……廣東制造業當家的家底更加厚實,為高質量發展積蓄了向上向好的強大動能。
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力,民生為大。
廣東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突出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五外聯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成為廣東金字招牌。加力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產業有序轉移助力壯大縣域經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擴面提質,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全面啟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建成使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
時光無言,奮斗有痕。廣東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南粵大地處處勃發走在前列、創先爭優的嶄新氣象。
(二)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艱苦的競速賽、耐力賽、接力賽,在“壓力測試”下不變形,在“耐力長跑”中不泄氣,在“實力競技”中勇爭先,比拼的是產業發展的“硬實力”。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基座、注入不竭動力。相反,沒有現代化產業體系,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也就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廣東的立省之本、強省之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勉勵廣東“要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倳浀囊笄屑恼Z,飽含關懷,重若千鈞,為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這是廣東必須回答的實踐課題,也是廣東走在前列的應有之義。只有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既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才能不斷增強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
中國式現代化徐徐展開,夯實物質技術基礎責重如山。
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實現經濟基礎的現代化,在生產力意義上表現為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無論是對照“兩步走”戰略安排的目標,還是對照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要求,廣東要走在前列,要求很高、難度很大。實現這些目標任務,達到新的發展高度,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具有完整性、先行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
全球產業格局風云變幻,發展主動權要握在我們手中。
產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也是國家繁榮的關鍵??v觀世界歷史,凡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經歷過產業體系現代化的過程。而一些國家掉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沒能實現產業體系不斷升級,沒能保持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產業競爭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最關鍵的“勝負手”。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的深度調整,廣東必須夯基礎、揚優勢,補短板、鍛長板,加快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在未來發展中贏得戰略主動。
高質量發展正爬坡過坎,產業發展向上向新前景光明。
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產業變革從“三來一補”起步,逐漸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同時也要看到,廣東改革發展先行一步,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要性和緊迫性的感受也更深一些。站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關口,廣東要率先突破、示范引領,關鍵在于持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最終都要依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關山飛渡,大道篤行。廣東當仁不讓要當先鋒、做闖將、開新路,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定不會是一馬平川、一帆風順,越是面對溝溝坎坎、風吹雨打,越是要堅定信心、奮發有為。
當前,廣東正處在爬坡過坎的調整期、積厚成勢的積累期、動能轉換的接續期,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產業鏈還存在大而不強、寬而不深等問題。同時必須看到,廣東經濟基礎穩、結構優、活力足、潛力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有基礎、有優勢、有底氣。
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前進的步伐更加堅定。
經濟形勢越是復雜嚴峻,越能看清楚產業發展的“壓艙石”作用,也越需要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近年來,廣東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深入實施“制造業當家五大提升行動”到打出“新型工業化五大組合拳”,從制定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到出臺全過程創新鏈“1+N”政策,從部署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到發布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各種支持政策應出盡出,企業獲得感不斷增強。放眼南粵大地,千行百業滿懷信心,干勁十足,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速,新興產業釋放充沛動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如火如荼。
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發展的優勢更加厚實。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深圳先行示范區加快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相繼落地;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優勢突出的產業體系;國家大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密集布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球第2位;1.27億常住人口、1.5億左右實時在粵人口在廣東打拼,就業穩、人氣旺、企業興……國家戰略疊加、產業體系完備、創新能力強、市場化程度高,廣東產業向上向新有優勢、蓬勃發展有動力。
在時代浪潮中搏擊,產業的筋骨更加強健。
“脊梁須豎起,百折耐間關。”近年來,廣東積極搶占新賽道,激發新動能,奮力打造新技術策源地、新企業催生地、新產業爆發地。9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累計培育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9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08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力推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賦能,近5年來累計超4.5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4.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璀璨行動”等工程,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廣東在市場大潮中求新求變,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進一步筑牢。
櫛風沐雨,淬火成鋼。堅定信心決心,用好用足優勢,定能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步向前。
(四)
潮頭逐浪勇擊槳,無邊勝景在前方。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排頭兵廣東應一馬當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不斷壯大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是隨著新技術、新需求、新應用的出現而形成的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征,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廣東應持續抓好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不斷積蓄發展新動能,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澎湃動能。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廣東應重點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技術迭代升級,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拓展廣闊空間。
提速改造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一般生產技術較為成熟,產品市場廣、產業規模大、企業數量多,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廣東傳統產業基礎好,應在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上持續下功夫,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帶動企業把質量搞上去、把品牌立起來,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產業基礎。
做強做優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是起支撐、引領、推動作用的產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頂梁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廣東應聚焦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培育更多千億元級、百億元級龍頭企業,打造更多萬億元級、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發展基石。
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場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比拼,只許勝不許敗,只可進不可退。
(五)
嶺南春早,廣東已搶先揚帆、向新啟航。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年份。新的一年,機遇與挑戰并存,萬眾一心、迎難而上,在爬坡過坎中再過一山、再登一峰,就能看到更壯美的風景,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最是一年春好處,登高望遠向前行。
歷史不會辜負創新者、奮斗者。讓我們乘著浩蕩春風,堅定信心、滿懷希望,開拓進取、頑強奮斗,一起拼出“好光景”,一起演繹新精彩,以先行一步爭得步步領先,奮力推動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一審:何嘉雯
二審:蔡曉璐
三審:巫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