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頭: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抑郁癥嗎?【學生、老師、家長采訪錄音:癡呆的感覺/會出現自殘/不能確定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癥,他情緒化很大。】他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情緒低落,但當人們意識到他的嚴重性時卻只能輕嘆一聲:“為什么我沒能早點發現……”【119電話錄音:接線員:您好119/抑郁癥患者:喂,姐姐,因為抑郁癥我退學了,我現在就是很想去跳河?!恳钟舭Y到底離我們有多近?【采訪錄音:抑郁癥患者母親:剛開始是老師發現的,老師跟我說(了之后),(我)跑到公園里哭了十幾分鐘。】抑郁癥會對人們產生什么影響?【采訪錄音:河源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楊燕:經常發脾氣,看到什么都煩,甚至用圓規、刀片劃傷自己?!俊督逃?+1》今日關注——青少年抑郁癥?!静稍L錄音:河源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楊燕:抑郁癥就像我們感冒一樣,每個人都可能會中招。做一個相關的治療,我們也是可以把病治好的。】
主持人: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教育1+1》,我是燕子。本期節目我們來關注青少年抑郁癥。
【新聞報道音頻:日前,教育部對全國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并在答復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多渠道推進青少年抑郁癥防治工作?!?/p>
主持人:教育部的答復指出,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抑郁癥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對此高度重視,根據中央有關工作部署,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今天我們請到河源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楊燕和河源市一片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項目部主任王微,一起來談一談共同關注青少年抑郁癥。首先請出兩位,兩位好。
楊燕:主持人好,我是來自河源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楊燕,平時我的門診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處理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王微:大家好,我是一片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項目部主任王微,我主要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
主持人:請問兩位在接觸心理疾病的診治中,學生患者多嗎?確診患有抑郁癥的占比大概有多少?
王微:從我的個案當中,如果有十個個案,那么有七個就是有抑郁癥狀的。因為我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服務,所以七個這個占比已經是非常高的了。
楊燕:我這邊門診平時的話青少年也特別多,那在青少年的這個群體里面,抑郁癥的癥狀的一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雖然我沒有做一個深入的統計,但是估計應該也達到了80%以上。
主持人:這兩組數據真的是讓人觸目驚心。那到底什么是抑郁癥?我們在請兩位專家來解釋之前先來聽一聽學生、老師、家長對抑郁癥有多少的了解。
【采訪錄音】
記者:你覺得你們身邊有抑郁癥(患者)嗎?
學生們:沒有。
學生:癡呆的感覺/會出現自殘/沒有人關心你的時候吧,就覺得比較孤獨,也容易產生抑郁。
老師、家長:小小年紀的,有什么好抑郁的呢?/(我)不能確定他是不是得了抑郁癥,但是我覺得他情緒化很大。在聽寫的時候,他突然覺得這個字不會寫,然后馬上哭。
主持人:從剛才的采訪錄音當中,我們也發現很多人其實對抑郁癥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抑郁癥?癥狀有哪一些?
楊燕:其實我們每個人平時都有喜怒哀樂,也有情緒高低,本來這個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的。一般來講,如果我們的情緒低落的時間超過了兩個星期以上,我們對平時感興趣的也不感興趣了,那這個情緒自己調整不來,可能就是說是否我們有抑郁癥這一塊的一個可能。抑郁癥一般我們要看三個癥狀。一個是核心癥狀。核心癥狀是什么呢?是跟我們目前自己的處境不太相符合的一些情緒低落、興趣減退,還有就是快感的缺失;第二個,是我們講的心理癥狀群。心理癥狀群主要就像我們有些學生覺得我們頭腦變笨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發呆的時間變長了,老是停留在以前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存在一些總覺得自己這個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的自卑情緒。嚴重的那還會干嘛呢?出現一些自殺、自傷的觀念跟行為。還有一些不太典型的,可能會出現什么?不喜歡說話了、不動了。還有一些就是另外一種反方向,煩躁不安,很容易發脾氣,甚至嚴重的可能還會總是覺得聽到有聲音在議論“我”,可能就到了出現精神病性的一個癥狀,這個我們講的就是心理癥狀群;還有一個,就是軀體癥狀群??赡芫捅憩F在“不好睡了、睡不著了或者是睡眠過多了”,還有一些就是“身體的不適——胸悶、心慌、頭痛”,還有一些就是“吃飯吃不下了或者吃的比以前更多了,總感覺整個人沒什么精神”。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抑郁癥癥狀):一個是核心癥狀,一個是心理癥狀群,一個是軀體癥狀群。
主持人:這其實不太好去辨認,這有點類似于說有時候我們情緒不佳或者說某一天身體不適有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情況。
楊燕:是的。
主持人:那王老師您怎么看呢?
王微:主要我們這邊是把它區分為三低癥狀。什么是三低癥狀呢?首先,他情緒低落;第二,是他思維遲緩;第三,是他的活動量開始減少,叫三低癥狀。
主持人:其實,早在去年國家衛健委就發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工作服務工作的方案,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到了學生健康體檢的內容,并且在各個高中還有高等院校當中率先實行。而近日,教育部又再次明確要將這個篩查納入體檢,可見校園抑郁癥的篩查勢在必行。為什么我們說勢在必行呢?我想從數量上或者嚴重程度上可能都出現了一些必須要教育部更大力度來進行插手和服務的情況,楊院長怎么看待這個趨勢呢?
楊燕:講這個(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數據。在2020年心理健康的這個藍皮書里面,有一個叫《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的報告。里面就顯示,我們2020年兒童、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是24.6%。其中,輕度的抑郁檢出率是17.2%,重度的已經到了7.4%。那從這個數據來看,幾乎每四到五名的青少年當中,就有可能有一名出現了抑郁的癥狀。那這個數據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主持人:可能不少成人會有這樣的困惑:我們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什么抑郁癥會找上學生這個群體呢?
王微:在我的個案當中,我就發現有個別的家長,他就認為孩子能有什么壓力啊?你只管讀好書就行了,又不用你奔波,又不用你掙錢的。其實不是的。你看現在這個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其實并不小,比如說學習的壓力、與同學之間相處的這個人際關系的壓力、與父母溝通不順暢的壓力,以及青春期成長過程當中理想和現實不同的這個壓力。你看近年來那么多件讓人痛心的孩子墜樓身亡或者自殺的這些新聞屢見不鮮地出現在我們視野,實在講,如果不是太痛苦了,誰會選擇放棄生命呢?所以,我們是否可以放下過去那種所謂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認知,意識到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同了,不能再站在從前的那個視角來理解現在的孩子。因為現在他已經不是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了,現在這個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就是情感上的支持。
楊燕:可能在我們小學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們都是在懵懂中成長,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大學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心理的價值觀的定型就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期。其實,很多的時候很多的事情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持人:那請教一下兩位,在兩位看來什么事情可能成為壓垮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微:比如校園霸凌,比如家長的不理解、不尊重,因為你還是小孩子,你什么都要聽我的,你要被我所管束。還有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竇初開之后感情受挫,以及個別的老師因為區別對待而產生的師生矛盾;還有父母離異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其實這些都是矛盾、都是壓力。
主持人: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可能接觸到的事情,對于孩子們來說,如果這個度過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壓力。
楊燕:是。其實孩子承受的壓力里面可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剛才我們說到分析到的來自我們父母、來自于成年人對我們孩子的這個誤解。我們古話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覺得我們年輕人這個愁都是自己找的。但實際上,越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誤解,那可能我們大家對青少年內心的關注就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才說為什么校園抑郁癥的篩查勢在必行。
王微:是的,其實我們國家教育部已經開始重視了。就從大數據當中,我們確實發現了目前青少年的這個心理變化。上個月月底,也就是11月29號,教育部召開了全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進會,那么這里面就提到了要部署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楊院,請問將這個抑郁癥篩查納入到學生健康體檢,它有什么樣的一個重要意義嗎?
楊燕:我想從兩點來看。那第一個的話我們借此對我們青少年進行了一個心理的科普,讓我們青少年的學生了解自己的一個心理的狀況,然后促進自己的一個心理健康;第二個,就是把這個篩查出來的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我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干預,有句話叫解鈴還須系鈴人,疏導心理問題我們是需要對癥下藥的。
主持人:沒錯。
王微: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在很多學校、家庭以及現在的社會都會把這個心理問題當成是思想問題、當成是教育問題或者道德問題來對待,所以篩查抑郁癥是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認真對待孩子的心理問題的。
主持人:對。其實我們在聊抑郁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再回顧一下我們仨小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這種方面的傾向的時候,家長會認為你衣食、住、行都不缺了,為什么你還有這種想法,你就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接下來,我這還有一組數據想跟聽眾來介紹一下。其實抑郁癥本身它已經成為了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的第二大殺手,全球有3.5億人患病,而且這個終身患病率是6.9%,這個幾率是很可怕的,但我國對抑郁癥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對于青少年的抑郁癥,它有什么不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也請兩位專家來介紹一下。
王微:主要就是因為青少年他的這個心智發展還不成熟,那他們在情緒表達或者是行為上還跟成年人是有一些區別和差距的。
楊燕:是的。你看有些孩子一上學,他一看書就頭疼、肚子疼,然后還跟勸學的父母去搞對抗,經常發脾氣,看什么都煩。那甚至還有一些,用圓規、刀片劃傷自己來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主持人:父母看到該有多么地心痛!
楊燕:對。但這個也許并不是孩子偶爾的不乖和青春期的叛逆,也許他真的是生病了。在平時我們的臨床工作中也發現很多青少年抑郁癥的患者,他大部分的起病是比較緩慢的,他有時候早期可能只是睡不著,然后沒精神、吃不下飯,可能就是(出現了)一個軀體的癥狀。
主持人:而且這個其實真的很隱蔽!我們仨肯定都出現過這樣的一些癥狀,但這跟我們真的得抑郁癥還是有區別的。
楊燕:所以在早期有很多的青少年抑郁不被我們家長甚至我們老師發現,跟(接)著他就會出現一些比較典型的像剛才王老師所講的 “三低”的癥狀,像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減退等等,那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殺的一個念頭。我們有一部分的青少年他不能很準確地描述他自己的情緒跟感受,他往往通過行為來表達他的抑郁的情緒。他表現很厭煩,對啥都厭煩;還有孤僻,不跟人家說話了,以前可能跟同學相處的挺好的,現在就是獨來獨往;還有一些就是煩躁、易怒,甚至對家長、老師的一些批評反應過度,行為上可能就是不再跟朋友聯系了,然后跟家人的關系也開始變得疏遠。這個可能就是我們青少年(抑郁癥),我們在平時看(到)的不太一樣的一個地方。
主持人:這就是說我們要精確地去識別青少年抑郁癥。首先我們要了解青少年抑郁癥狀,它跟我們說到的這整個群體抑郁癥狀的區別是什么?楊院長、王老師,為了讓我們各位聽眾朋友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抑郁癥,我們也專門采訪了一位家里孩子患抑郁癥的家長。這個患病的孩子是一位讀初一的女孩,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患病,妹妹還小。為了更好地支撐起家庭,父母總是起早貪黑地工作,但平時也非常注意陪伴孩子。據孩子的媽媽反饋,孩子平時比較在乎別人的言語。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孩子媽媽的講述來走進孩子的世界。
【抑郁癥患者母親的采訪錄音】
剛開始還是老師發現的。老師跟我說(了之后),我一個人跑到公園里哭了十幾分鐘,我從來沒這樣崩潰過。只是知道這個病會引起人自殺,或者說是得精神病,那是很嚴重的??墒俏艺鏇]想到會發生在自己小孩身上,因為她表面上看起來很活潑。可是讀到初中,你看到她寫的那些日記,全部是死亡、墳墓。剛開始的時候,你看她的眼睛是空的,你知道嗎?沒有任何表情。記憶力下降,那個很簡單的題,她就不會做了,她記不住了,你知道嗎?生病的時候什么都不吃。崩潰的時候,她會掐她自己,兩個胳膊都一條痕、一條痕,也有過死的想法。就睡不著,她夜里會醒。白天老跟我說:“媽媽,我好困,晚上我睡不著?!蔽艺f:“有病我們就看病,沒病我們就當檢查?!焙辶怂胩欤o她哄到醫院去了。當時醫生沒怎么說,他說還可以,屬于輕癥類,發現得比較早。然后,學校里有心理老師每個星期去引導她一下,等第二個星期再去復查的時候,就說比上一次好很多,當時心里的一塊石頭放下來了。其實,這個病真的很考驗家長的耐性。你不知道她什么時候爆發,她爆發了你不能跟她一起爆發,要想怎么去開導她,家長一定要有比孩子還要強大的內心接受這個事情。
主持人:剛剛的這個案例,兩位有什么樣的一些看法或者是專業的意見跟我們聽眾朋友來分享一下。
楊燕:我們首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父母的這個擔心。其實,這個抑郁癥就像我們平時感冒一樣,每個人都有可能會中招。他并不特殊,他跟我們其他疾病一樣,我們去看病、去吃藥、去做相關的一些治療,我們也是可以把病治好的。
主持人:我們說到的這個案例,媽媽首先是特別擔心,老師跟她反饋這個情況的時候,她是自己去猛地哭了十幾分鐘。這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應該是情感世界的坍塌了。
王微:對,這里面也表現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我們也看到,當媽媽知道這個孩子生病之后,第一時間是要求這個孩子去醫院的,所以她是重視這個事兒的。但這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這個孩子她是家中的老二、哥哥又生病、妹妹又小,所以她可能自己就覺得我要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那么,這個時候她會自己給自己壓力的。媽媽可能沒給她壓力,但是我們不排除身邊的親戚朋友、老師是不是把這個壓力帶到給她了。
主持人:所以我們要特別去關注一下孩子身邊的人對孩子有什么樣的一些言語,真的是影響到了孩子。作為孩子的父母來說,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第一時間去跟孩子談一談,讓他真正地放下這個壓力和擔子。
王微:對,良好有效的溝通非常重要。那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也不清楚孩子學習的壓力是不是大呀?在學校有沒有(遭遇)校園欺凌?人際關系處理的怎么樣?這些我們都不清楚。那么,只有家長和孩子通過有效的溝通,才能讓孩子打開心扉,把這個心里話說出來,這非常重要。
主持人:這個例子里面家長是發現得比較晚一些的,其實(孩子)已經有一些明顯的抑郁癥狀出現了。
王微:對。那我們說如果一個家長真的關心孩子,不會發現的那么晚,不會讓老師第一時間發現之后,有了多次這種想法和自殘的行為之后,才會去關注到這個事兒。那么這里面也不排除家長因為工作忙有那么一點點忽略。
主持人:但其實我們當中也提到了,父母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因此他們也非常地注意(多跟孩子相處)。但是,我不是很理解(的是)比如說孩子出現了這個手上掐的一條一條的淤痕,這真的可能是作為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的不重視了。因為孩子其實也跟媽媽提到了,比如說這種困——“我很困”。然后,“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這個媽媽是已經發現了,非常的好。但是,這里面是不是還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家長不知道如何去辨別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癥?
王微:是。家長可能只認為這個孩子是不是最近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學習,然后你是不是晚上玩手機玩的太多了,這都有可能。
楊燕:對。平時我們在門診里面也經常(聽到患者家屬)講:醫生,他就是晚上看手機看多了睡不著。其實,在這個個案里面我們也看到剛才王老師所講到的這個孩子的壓力,其實你看她的那些日記,她的主題是什么?死亡。死亡的主題是什么?沒有希望。在平時生活里,我們也看到孩子的應對方式第一個是什么?自責,然后就是逃避。我們看到這個孩子她有求助,她說:“媽媽,我困了”,但是我們可能現在抑郁的這個知識的一個宣傳確實還是稍微薄弱一點,像“什么題都不會做了”“犯困”其實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抑郁癥的核心癥狀。
主持人:這孩子已經有意識到“我跟平時不一樣了”,她去跟家長反饋,其實是想要尋求幫助。但家長因為對這個抑郁癥的癥狀,包括這方面的知識的一個匱乏和缺失,因此他是不知道(自家孩子得了抑郁癥)的,可能就是(以為)我們平時說的變懶了一些吧。
王微:對,因為不懂,所以會忽略,并不是說家長不愛孩子。
主持人:是的。而且家長做得特別好的一點就是他第一時間跟孩子商量,也哄著孩子去了醫院,的確也看到了這些引導之后,正向的結果出來了。另外,學校其實有方面也做得特別好,因為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這個學校是有心理咨詢室的。
王微:還有心理老師,說明學校也在關注這個事,比較重視。這個時候同時提醒各位家長,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了或者發展了或者到很嚴重的程度的時候才去理解或者是關注到孩子,那在這之前是不是家長可以做一些什么?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主持人:如果家人生病了,我們都知道要關心病人,但你知道如何正確關愛抑郁癥患者嗎?接下來,就讓我們在公益廣告“正確關愛從認識開始,讓一切充滿希望”中尋找答案吧。
【央視公益廣告:正確關愛從認識開始,讓一切充滿希望】
我的出現讓他發生一些變化,他變得寢食難安、不愿和外界接觸,只剩一具空殼。筋疲力盡的他感受不到任何快樂,開始嘗試逃離這個世界。然而,一些東西又拼命地挽留他。為擺脫我,他嘗試去接受自己,敞開自己,改變自己。他每一點改變,都讓希望更近一點。
主持人:抑郁癥的病況他有隱蔽性,他還是一個逐漸的緩慢的發展過程,同時可能還會涉及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通過科學的手段做好抑郁癥學生的識別,則是我們關注這個群體邁出的第一步。而我市的學生、家長、老師他們對抑郁癥的了解情況究竟如何呢?我們欄目組也走進了幾所學校采訪了部分人員,來聽采訪錄音。
【采訪錄音】
學生:經常提不起精神/注意力集中不了/麻煩別人,這樣子的話會覺得我是個負擔/我們宿舍有些人就是可能學著學著,學到半夜就一直哭/類似于遭到校園欺凌之類的事情,又加上學習壓力大,他后來就去外面看心理醫生/我就害怕如果說我得上這種抑郁癥的話,我就怕我媽也很難維持這個家庭/我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十一二點才回來,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老師、家長:這孩子平常在他的眼前都是活蹦亂跳、笑嘻嘻的,為什么孩子會得抑郁癥,他都完全不知道/我們主要是看他這種不開心的癥狀持續了多久/現在慢慢的年輕化了。
記者:你發現身邊有抑郁癥患者你想跟他說什么?
學生:我不會跟他說什么,但是我會跟他一起去做一些可以讓他興奮起來的事情。/有一個時間讓自己什么都不想,就是大腦放空或者說出去跑步什么的。
老師:就是多讓他有存在感,比如說我們會給多一點事情讓他做。比如說第一個孩子他書寫比較漂亮,我就說你每天抄一首古詩在黑板上,讓同學們看、讀一讀。/就是我上課之前,他們每一周都會做一個心理晴雨表,我會讓他們首先作為一個同輩去關注我們班其他的學生(是否)有出現一些情緒不好啦?是因為有特定的事情出現的,還是說他這幾周都持續這樣?
主持人:聽完了我們這一段的采訪錄音,兩位感受是怎么樣的?
王微: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些孩子們包括家長已經多多少少的了解了抑郁癥是什么了。你看包括這個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下降、學習壓力大,其實這是學習能力出現的問題;還有這個孩子出于自責,感覺自己是個負擔;包括這個校園欺凌的事件;再有就是這個親子關系的溝通還是不夠順暢。所以,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抑郁癥的低齡化越來越明顯了。
主持人:楊院,您怎么看?
楊燕:我們也發現有些同學們還是知道該怎么去處理這個抑郁,比如說通過陪伴,通過這個運動的放空,還有通過鼓勵他做一些事情,讓他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感。
主持人:對。老師會努力的讓孩子能夠發光,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楊燕:是的。然后在錄音里面我們也發現其實學校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有些學校他每一周都會做一個心理晴雨表,通過同輩來去發現同輩是否存在抑郁,來去關注抑郁,我覺得這一點學校是做得非常好的。
主持人:王老師覺得這個錄音當中有沒有缺失的地方?
王微:首先我們先說學校做得確實這方面挺好的,尤其是這個心理晴雨表,這個每周一次。
主持人:您是很認可的。
王微:對,我是很認可的。但事實上我們發現并不是每個學校都在做,而且雖然每個學??赡芏加行睦碜稍兪?,但這個使用的概率并不高。那么比如說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效地引導孩子走進這個心理輔導室,這是其中一點。再有就是咱們學校很多的這個心理課程其實并不專業,有的都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擔任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很多課程甚至都還被其他的科目所占用。
主持人:其實抑郁癥或者是說我們的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學校的問題,甚至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共同去關注、伸出援手,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我們真的去幫助到他們。針對這個家校社聯動這方面,兩位有什么樣的一些意見嗎?
王微:從家庭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雖然“雙減”政策已經實施了,但是很多家長還是非常內卷。因為這個考高中這個50%的升學率就已經讓家長很焦慮了,家長一焦慮他就會“雞娃”,一“雞娃”孩子就會有壓力。
主持人:你看,甚至在我們采訪錄音當中提到“我們宿舍有的同學學著學著半夜的時候就哭了起來”。
王微:對。所以我們說家校社聯合,(如果)家長他不懂,那我們學校是不是要把家長請過來,讓學校的心理老師或者請專業人士,比如像我們楊院這樣的專業人才給家長講一講這個抑郁癥,讓家長引起重視,這就是家校聯合。再有就是社會,社會的關注度我覺得從國家層面來說,包括咱們這個節目我都覺得已經關注度非常高了,這是要點贊的,其實就是家校社的聯合。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深,比如這個節目這么好,我們可以做個系列節目,還有我們很多醫院有很多專家,包括我們心理咨詢師協會的專業人才都可以來分享。
主持人:專業人士我們加入到這個群體當中,共同給這個社會普及什么是抑郁癥,什么是青少年的情緒障礙。
王微:對,必須要家長知道!家長不知道我們是會有瓶頸,就會有障礙。
主持人:所以這個事情是一個同步的事情,不僅僅說我們要篩查出來,引導他們走進心理咨詢室,給予這個專業的一個治療。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們出現這方面的情況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如何來發現?
王微:對,現在有的家長還會出現誤解。孩子要是來咨詢,就是我孩子有精神問題,這個事兒絕對不能張揚。
主持人:很多人都會擔心有這樣的一個標簽。
王微:對!孩子本身也有這個壓力。同學怎么看我?老師會不會對我區別對待?不會讓我停學吧?
主持人:楊院,您治療過的這個青少年的抑郁癥當中,他們有沒有跟您聊到這個話題?
楊燕:這個話題是一個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一個話題。因為現在家長、學校、社會對這個抑郁癥還是缺乏一些認識,而且以孩子患病為恥,他不支持孩子來就醫。其實在我的門診里,有一小部分可能有20%左右是青少年自己來看診的。
主持人:自己發現自己不對勁了!
楊燕:對,然后跟家長講,家長覺得這個沒什么問題的!
主持人:“調整幾天,不要多想”,最多的就聽到這句話“你不要多想”。
楊燕:是的。其實很多孩子在早期他只是有抑郁癥狀,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去處理好,那就為這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了伏筆。
主持人: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說孩子們自己潛在或者是隱藏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更加重要的其實也折射出我們的家庭、學校跟社會對這部分群體的關愛到底夠不夠?
楊燕:是。所以我們還是建議,如果我們發現我們身邊人患有抑郁癥,我們不要去冷落他,更不要去歧視他們,我們要積極地引導他們走出這個陰霾。國家衛健委在健康中國里面就提出“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的行動”,我們學生每天應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至少15分鐘。
主持人:《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正如兩位所說這是一個教育的進步,也切中了當下教育和家庭的痛點和真正的需求。
王微:我們說重視青少年抑郁癥防治,不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表示我們很重視,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真正重視的長效機制。
楊燕:有人說過:“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赡苓@種體驗有助于您更好的理解人生,但是并非每個人都那么勇敢,可以走出這個第一步,所以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公眾、朋友、家人應給予這個群體更加多的關注和理解,這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
王微:確實,這個政策的善意要充分的釋放,徹底的發揮,這只是其中的一步。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專業人士能夠參與到青少年的抑郁癥的防治工作當中來。
主持人: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既要及時進行疏導、救治,更要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我們一起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生態。本期節目此時此刻暫告一段落,感謝兩位,再會。
【歌曲】《好愛這個世界啊》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是華晨宇在2019年創作的“火星三部曲”里面的第一首,是講關于抑郁癥的歌曲。如果聽眾現在是快要生病或已經生病的朋友,希望這首歌可以溫暖一下相關的聽眾,如果聽眾過得很好,也希望聽眾能關愛他身邊即將或已經生病的朋友。
2021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