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紅色家書》
【字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解說】這是一封1933年的家書,寫信人是阮嘯仙,收信人是他的兒子阮乃綱。發黃的紙頁、俊秀的字跡背后,是一個革命先驅的堅忍卓絕。
【字幕】阮嘯仙,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人,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大革命時期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解說】1933年3月10日,在上海擔任全國互濟總會救援部部長的阮嘯仙第一次收到了兒子的來信,他欣喜若狂,當即提筆回信:“愛兒,我簡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經是十三歲,還以為是在廣州蘭畹住時一樣童稚呢……”家國破碎,戰火紛飛,這封從廣東河源老家跋涉千里而來的家書,讓35歲的阮嘯仙倍感慰藉和溫暖,他的思緒也飄回到了七年前的廣州。
【字幕】阮嘯仙和彭湃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解說】1925年初,正在籌辦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阮嘯仙向老家發了一封電報,要妻兒來廣州團聚。5歲的阮乃綱隨母親從河源幾經周折來到廣州,與父親一起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時光。一年后,廣州風云突變,蔣介石悍然發動“清黨運動”,四處拘捕、屠殺共產黨人。妻子只好帶著阮乃綱返回老家,而讓阮乃綱沒想到的是,這次與父親的分別竟然成了訣別。
【解說】國是飄搖,硝煙彌漫,阮嘯仙輾轉于廣州、天津、內蒙、遼寧、上海等地,全身心投入革命事業,把自己對家人的牽掛和歉疚深埋心底。
【字幕】1928年1月,阮嘯仙在粵北仁化縣發動農民暴動,建立仁化蘇維埃政府;1928年6月,阮嘯仙遠赴莫斯科,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29年,阮嘯仙奉黨中央之命,參加江蘇省委領導工作;1930年,阮嘯仙先后奉調黨中央宣傳部、中共北方局組織部工作。
【解說】“你要一樣的侍奉慰藉你的母親。因為她是自少至長保育你的慈母而又兼嚴父,我呢?你能不怨恨我就好了……”阮乃綱從信中得知父親工作環境的險惡和生活的艱辛,也讀懂了父親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和忠誠。后來,阮乃綱又給父親寫了幾封信,但一直沒有音訊。
【字幕】江西瑞金
【解說】1933年秋,阮嘯仙從上海輾轉進入江西瑞金,次年2月被中華蘇維埃臨時人民政府任命為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在半年多的時間里,他著力健全審計組織、建立審計制度,鐵腕肅貪清腐,中央蘇區軍民交口稱贊蘇維埃政府是“空前廉潔的政府”,阮嘯仙也因此有了一個“鐵包公”的稱號。然而,由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長征。剛調任贛南省委書記兼任軍區政治委員的阮嘯仙和項英、陳毅等則留下來繼續在南方開展游擊斗爭。
【解說】1935年3月6日,阮嘯仙在率領贛南省黨政機關向粵贛邊方向突圍時,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陳毅在驚悉噩耗后,含淚寫下“阮譽傳嶺表”、“ 審計嘔心血”的詩句。半個月后,家人才從報紙上得知阮嘯仙犧牲的消息。
【解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毖@些文字,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一個父親的溫度,觸摸到歷史的紋理,那是一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更是一種前行的力量。
第二集《勞動之歌》
【解說】這是一首寫于90多年前的歌曲,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唱出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的作者是一位叫劉爾崧的共產黨人。
【字幕】劉爾崧(1899-1927) ,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解說】1922年8月,劉爾崧從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紫金。經過4年多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錘煉,23歲的劉爾崧已成長為廣東青年運動、學生運動的標志性人物。
【字幕】紫金縣城(二十世紀初)
【解說】這次回來,他四處奔走,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創辦了“紫金縣勞動半夜學?!?。學校設在縣城天后宮,由哥哥劉琴西等人擔任老師,向工人、農民傳授國文、算術等知識,并宣講革命思想。劉爾崧還專門譜寫了一首校歌,叫《勞動歌》,從此,革命思想伴隨著歌聲傳遍紫金。
【解說】其實,早在3年前,紫金的知識青年就已深受“五四”運動影響。那時,劉爾崧和劉琴西等人在縣城創辦了《救國周刊》和《紫金山小報》,在青年學生中開展愛國運動宣傳,紫金也因此成為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地方之一。
【字幕】廣州
【解說】勞動夜校創辦不久,劉爾崧離開了紫金,前往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廣東分部工作。為了聯絡和指導工人斗爭,劉爾崧創辦了“愛群通訊社”,以新聞記者的身份為掩護,深入工廠、農村、學校宣傳革命思想,組織開展工農運動。在劉爾崧的努力下,廣東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順德工會于1923年成立,廣州油業工人大罷工和沙面工人大罷工等工人運動蓬勃發展。1924年,在劉爾崧的主持下,“廣東工團軍”成立, 這支工人武裝力量在平定廣州商團軍的叛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后,劉爾崧發動廣州工人加入省港大罷工行列,協助蘇兆征、鄧中夏組織工人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支援廣東國民革命軍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以及北伐戰爭。
【解說】1926年10月30日,劉爾崧主持召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此時,廣東共有206個工會組織,會員20多萬人,工人階級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空前團結。
【字幕】廣州南石頭監獄
【解說】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劉爾崧不幸被捕。4月19日,劉爾崧被秘密殺害在珠江白鵝潭。
【字幕】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廣東分部工作;1923年,組建順德縣總工會;1924年,任中共廣東區委工委書記、青年團廣東區委書記;1925年,擔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工人部長;1926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
【解說】1986年,劉爾崧紀念館建立,聶榮臻元帥題寫館名,山腳下是以劉爾崧命名的“爾崧中學”。有人說:“劉爾崧的活動大事記,就是廣東早期工人運動編年史”。那個“??煽荩蔂€,此志不可移”的青年人似乎未曾遠去。
第三集 赤色風暴
【解說】眼前略顯粗糙的印章,誕生于90多年前的紫金,它見證了中國版圖上最早的那一抹赤色。
【字幕】河源紫金
【解說】1927年 4月18日,受東江特委委派,東江各屬巡視員、共產黨人劉琴西秘密潛回家鄉紫金,計劃于4月底發動農民武裝暴動。
【字幕】劉琴西: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紫金縣黨組織創建人;東江地區和粵贛邊區革命運動領導人之一。
【解說】不料,剛踏上故土,劉琴西便收到了胞弟劉爾崧在廣州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噩耗,劉琴西心情沉重憂憤。就在前幾天,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宣告破裂,紫金的形勢同樣危急。東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揭竿而起,奮起反抗。經過反復研究,紫金縣暴動委員會決定提前舉行暴動,由劉琴西擔任總指揮,組織三路農軍和兩支青年突擊隊圍攻縣城。
【解說】4月26日,紫金街頭一如往常。然而,平靜的背后卻是暗流涌動。紫金縣南路、西路、北路農軍分別從炮子、好義、古竹和柏埔出發,趕赴紫金山與縣城、古竹兩支青年農民突擊隊匯合。在劉琴西的指揮下,當晚10時許,千余人的農軍秘密包圍了縣城。古竹突擊隊在明德坊翻過圍墻進入縣署,逮捕了縣長郭民發及其親信 10 余人;縣城突擊隊進攻警署,30多個警員被控制,繳獲槍支、公款、物資一批。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斗,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取得勝利。5月1日,紫金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這是當時全國第一批成立的人民民主政權。
【解說】然而,新生的紅色政權遭到了國民黨敵對勢力的瘋狂反撲。由于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紫金縣黨政軍機關和工農革命軍向炮子鄉轉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廣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最早嘗試。正當劉琴西等人在為鞏固炮子根據地而大展身手時,六百公里之外的江西南昌,“八一南昌起義” 爆發,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隨后,起義軍分批南撤進入廣東。10月10日,周恩來率領的起義軍到達炮子鄉,劉琴西詳細報告了紫金“四二六”暴動的經過。周恩來說:“我們就要高舉土地革命斗爭的旗幟,針鋒相對地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工農革命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7年12 月 1 日,紫金縣人民政府正式過渡為紫金縣蘇維埃政府,紫金縣各區鄉鎮隨后相繼成立蘇維埃政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浪潮。
【解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印章,見證了中國最早一批人民民主政權的誕生,見證了共產黨人浴血奮斗的信仰。
第四集 紅色煙火
【字幕】龍川縣鐵場鎮
【解說】龍川縣鐵場鎮橋頭村,有一座烈士雕像,身著西裝、目光如炬,他叫黃居仁,廣東早期青年運動杰出領導人之一。他短暫的一生宛如煙火,在河源的紅色史帙上熠熠生輝。
【解說】1904年2月,黃居仁出生在龍川縣鐵場鎮的一個書香之家。由于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黃居仁在讀了幾年書后,不得不在家耕田、放牛,幫補生計。直到1921年春,17歲的黃居仁經人介紹,來到佛山一染織廠當學徒工。不久后,在廠方的支持下,黃居仁順利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茖W校,他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變。
【解說】黃居仁一踏入學校大門,便結識了阮嘯仙、劉爾崧等河源籍同鄉同學。在新思想的熏陶影響下,黃居仁加入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新學生社,投身到青年運動、工人運動中。1925年3月,黃居仁加入中國共產黨。
【字幕】中共廣東區委舊址
【解說】1924年,黃居仁根據組織委派,化名“管東渠”向廣州警察局備案,租下了眼前這棟房子,為廣東區委領導廣東、廣西兩省的革命斗爭提供了安全的場所。在隨后的幾年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陳延年、鄧中夏等都曾聚集于此,商討革命大計。
【解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隨后,起義部隊南撤進入廣東東江地區開展土地革命斗爭。剛轉任中共汕頭市委書記的黃居仁積極重建黨組織,策應起義軍入汕。9月24日,起義部隊順利進入汕頭,成立了“汕頭市革命委員會”,黃居仁迅速投入到組織工農武裝,為起義軍籌款籌糧,動員群眾參軍參戰等工作中。然而,12艘敵艦迅速封鎖汕頭海面,并把炮口對準了市區。為保存力量,10月1日凌晨,南昌起義軍撤出汕頭,紅色政權“汕頭市革命委員會”僅維持了7天,史稱“潮汕七日紅”。
【解說】離開汕頭后,黃居仁輾轉于廣州、惠州等地,繼續組織農民武裝開展革命斗爭。1928年春,黃居仁在廣州開展黨團組織的恢復工作。由于他在大革命時期領導過青年運動,經常公開露面,認識他的敵人非常多,所以,每次外出執行任務,黃居仁都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盡管這樣,依然沒逃過敵人的殘害。1928年8月,外出工作的黃居仁剛回到家門口,就被埋伏在附近的敵特包圍,與妻子張雪英一起被捕,當年11月在廣州紅花崗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4歲。
【解說】硝煙雖已散去,但曾經的苦難不能忘,曾經的犧牲不敢忘!那個生命定格在24歲的革命青年,永遠年輕。
第五集 虎口脫險
【字幕】龍川縣老隆鎮 福建會館
【解說】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一幢建于清末的古建筑,70多年前,這里是震驚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之一。丹楹刻桷,畫棟飛甍,見證了那個驚心動魄的過往。
【解說】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25日,日軍攻陷香港,敵寇大肆搜捕愛國人士和抗日志士。當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茅盾等在內的數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仍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處境萬分危急。周恩來急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等,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旅港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撤離港九。一場營救民族文化精英、保存民族文化火種的生死大轉移迅速展開。
【解說】經過精心策劃和周密部署,滯留在港的各界人士和國際友人分水陸兩路同時出港,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負責護送。茅盾在他的《脫險雜記》中寫道:“我們這艇子里有Y(葉以群)、小高、寶公(戈寶權),以及其他朋友?!覀冋f說笑笑,確信‘偷渡’一定順利完成。”
【解說】1942年1月9日下午5時,茅盾夫婦、戈寶權、高汾等人作為第一批撤離人員,換上難民的服裝,在香港地下黨組織和港九大隊的護送下,長途跋涉百余里,最終安全抵達深圳白石龍村等游擊區域。然而,廣州、東莞、惠州等城市已經淪陷,掐斷了沿北江或西江直接北上的路徑;廣九和粵漢鐵路南段也已被日軍控制,茅盾等人安全撤離到大后方只能走東江水路。
【解說】龍川地處粵北山區,居東江和韓江上游,北接江西,南臨珠江三角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與贛南的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革命根基讓龍川老隆成為了文化名人上岸轉移的理想中轉站。
【解說】1942年春節剛過,廖承志率第一批文化名人從惠州抵達老隆,他們稍作停留后,又以“香港難民”身份乘坐“僑興行”的汽車順利轉移到韶關。之后,陸續有轉移而來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在黨組織的護送下,或是往韶關再往衡陽、桂林,或是前往興梅再往閩西南,最后到達大后方。從1942年春節后到9月底,歷時半年多,在中共后東特委和龍川地方黨組織的密切配合下,何香凝、茅盾、鄒韜奮、夏衍、柳亞子、范長江等300余人,穿過日寇的重重防線,乘船沿東江逆流北上,轉移到老隆,隨后安全撤退到大后方。“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被茅盾稱為“抗日以來最偉大的搶救”。
【解說】今天的老隆街衢,仍依稀可辨舊時的模樣。歷史的煙云散去,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閃耀河源大地。
第六集 魂壯九連
【字幕】連平縣塔嶺烈士陵園
【解說】連平縣塔嶺烈士陵園,長眠著一名叫朱振漢的烈士,在70多年前的獅子腦戰斗中,年僅十六歲的朱振漢浴血殺敵,英勇犧牲。
推出片名:第六集 魂壯九連
【解說】1948年11月,新組建的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決定在連平大湖尋找戰機,給占據根據地內重要據點的國民黨軍以狠狠的打擊。支隊戰士朱振漢在參戰前寫下了遺書:“我最親愛的媽媽:我這次寫信給您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您談話。您的兒子死是光榮的,為了全國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價值的?!?/p>
【解說】由于國民黨軍占據有利地形,并且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粵贛邊支隊經過研究分析,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將國民黨軍引誘至獅子腦伏擊圈,一舉殲滅。
【解說】11月15日清晨,粵贛邊支隊一支40多人的小分隊在連長曾坤延的率領下,輕裝挺進大湖水角壩村,執行誘敵深入任務。曾坤延在《獅子腦戰斗回憶》的文章中寫到:“9時左右,160多人的加強連,加上國民黨連平縣警30多人的大隊兵馬,如餓虎下山似的向我追殺過來……我們邊跑邊觀察,心里暗暗高興,敵人要上鉤了。”
【解說】獅子腦山,當地群眾稱為“糍粑嶺”。上午10時許,國民黨駐軍進入了獅子腦伏擊圈,雙方開始正面交戰,炮火連天。激戰中,朱振漢和六名戰友英勇犧牲。支隊戰士一心為戰友報仇,兩翼部隊迅速縮小包圍圈,雙方白刃相見,血肉橫飛。(《獅子腦戰斗回憶》):“戰斗打了5個多小時,除少數敵人跑掉外,這個加強連全軍覆沒,我們共擊斃敵人80余人,俘敵40余人?!豹{子腦戰斗開創了九連地區殲滅敵人整連兵力的戰例,使粵贛邊支隊全軍上下精神振奮,整個地區人民群眾歡欣鼓舞。
【解說】從1948年10月24日至1949年1月11日,僅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粵贛邊支隊連續取得了 “五戰五捷”的重大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九連地區的局勢,為全面開展戰略進攻,建立大塊鞏固的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從而為解放東江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說】(朱振漢遺書)“一個人是沒有兩次死的,一個人一定有死,但有死了是無聲無息的。我想人生出來做什么呢?其最有價值的就是為了光榮的死。”
【解說】青山英魂,浴血長歌。時至今日,我們仍能聽到革命英烈的喘息,看到他們身上淋漓的鮮血,臉上剛毅的目光。在這片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出時代光芒,凝聚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磅礴偉力。
2021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