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重構:紀錄片與非虛構寫作類比
鐘 灝
摘要: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以來,主流媒體紀錄片刷新了人們的觀看體驗,紀錄片給人的印象,從過去沉悶的歷史題材中解放出來,逐步豐富,而后的藝術紀錄片市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如《生活萬歲》、《四個春天》等藝術紀錄片登錄院線,《搖搖晃晃的人間》斬獲國際大獎,《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B站年輕觀眾眼中的“爆款”,更多類型的紀錄片進入到大眾視野,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作為紀錄片創作,也迫切需要從各種藝術種類中汲取營養。其中,紀錄片的文本創作與非虛構寫作,有許多趨同的特點,可以在創作中相互借鑒。
關鍵詞:紀錄片;非虛構寫作;對抗時間
紀錄片分為媒體紀錄片和藝術紀錄片,媒體紀錄片以主流的價值觀為精神內核,藝術紀錄片則具有更文藝的特質,價值觀更為豐富,甚至小眾。紀錄片創作前期的基礎:文本創作,與劇情片的腳本類似,雖然不是最后直接呈現給受眾觀看的內容,但紀錄片的文本創作基礎,也決定著紀錄片的框架結構,是紀錄片的“骨架”,這點即使對于一些沒有解說詞的藝術紀錄片,也同樣適用。而在有解說詞的媒體紀錄片當中,解說詞的寫作,更是直接呈現給觀眾的配音“文本”,在紀錄片中起到主導影片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紀錄片與非虛構寫作,在創作中有著趨同的特點,兩者有相通、相似的創作規律。
一 、與易碎性對抗
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興起于半個多世紀前的美國,一說以《冷血》為開山鼻祖。非虛構寫作發展至今,成為一種寫作門類,非虛構寫作是一種介于報告文學與小說之間的一種寫作方式。非虛構寫作不僅僅基于真實的“題材”寫作,更建立在大量真實“素材”的基礎上。如:《冷血》的作者卡波特在1959年看到一則新聞之后,花了6年時間,采訪記錄了6000多頁的筆記,以“非虛構”的手法再現了堪薩斯州一宗轟動全美的滅門兇殺案,而后連載于1965年的《紐約客》,當時,《冷血》冠以“非小說文學”的副標題,這種寫作方法當時甚至被稱為“當代文學的巔峰”。時至今日,相隔出版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讀者仍能通過閱讀《冷血》這部非虛構作品,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同時與作品中的主人公“共情”的閱讀感受,這種感受是超越時空的,與新聞的“易碎性”相比,具有對抗時間的特性。
紀錄片作為一種有檔案性質(documentary)的影像藝術,無論是媒體紀錄片,還是藝術紀錄片,也具有素材紀實,以真實感打動觀眾的特性。在紀錄片、與非虛構寫作之間,兩者有相似的紀實性,這也是其以檔案功能,對抗時間,再現歷史的原因。有些紀錄片甚至時間跨度巨大,如:邁克爾·艾普特拍攝了記錄片《人生七年》(《7 Up》),選擇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孩子的生活進行紀錄,而后每隔七年,愛普特會重新訪問這些孩子,到目前為止,已經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在ITV和BBC播出,至2019年以《63up》完結。在這項跨越時間的紀錄中,紀錄片呈現的已經不僅僅是“跨越社會階層”的話題,而是英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社會生活的寫照,比如:英國經歷的經濟危機削減救濟金發放對Jakie的影響,Tony對2006年經濟危機的“預言”等等,都與時代息息相關,這些構成為影片賦予“時代切片”的意味。2005年英國第四臺將該系列納入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名單中。
紀錄片和非虛構寫作中的優秀作品,都具有時代的印記,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檔案,具有拒絕“易碎性”,對抗時間的特點。究其原因,是由于其對大量紀實素材的“抽取”,而這種“抽取”的背后的動因,則是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即價值觀的表達。
二、價值觀的表達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小說是一種“虛構的真實”,而非虛構寫作借用了小說的技巧,這些技巧都是為呈現作品內核的價值服務的,作品內核的價值,則是作者價值觀的投射,側面則是一個時代思潮的隱秘折射。
《冷血》作者卡波特,面對共同參與調查的作家哈珀·李的提問:"你愛上佩里了嗎?"(佩里為《冷血》中兇殺案的主犯)卡波特猶豫了片刻后回答:"我們像同一間屋子里長大的孩子,只不過我從前門出來,他走了后門。”這段自傳式電影《卡波特》中再現的對話,反映了卡波特在采訪中,逐漸與佩里產生的“共情”,是否愛上佩里不得而知,不可否認在大量采訪深入接觸中,佩里對卡波特產生了信任,卡波特對佩里是同情的。非虛構寫作《冷血》中佩里的形象,是基于作者對佩里性格的深入了解,這種對兇手憐憫的感情與作者的相似經歷有關。《冷血》飽含著卡波特對佩里的情感投射,更有解讀者稱: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完成了自己內心的救贖。
紀錄片導演焦波,帶著團隊駐扎在山東淄博杓峪村373天,拍攝出了中國鄉村的“切片”《鄉村力里的中國》,紀錄片里最有張力的一個人物角色:杜深忠,在片中是一個“文化人”農民的形象,愛好二胡、琵琶等樂器,卻對土地有著難言的郁結。導演焦波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年少時跟隨父親外出打工,身上也背著一把琵琶,如果當年自己沒有走出大山,自己就是現在的杜深忠。片中杜深忠的這個角色,投射出了導演焦波對農村深情,這種情結基于焦波農村的成長經歷,深植于焦波的內心。導演甚至認為:農民的一些高度是很多城里人達不到的。焦波說,杜深忠的形象,在中國廣大的農村中,并不是的特例,可以說幾乎每一村里都有這樣的“文化人”,大家可能看到他作為農民,表現出的不切實際的追求,但更多的,是杜深忠豐富而向上的精神世界。這種對農民的理解在很長的時間里,并不為大眾所明晰?!多l村里的中國》榮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第2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紀錄片,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多l村里的中國》投射出導演對農民強烈的認同感,為觀眾與自己理解的“鄉村”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影片獲得業內一致好評。
三、現實的重構
紀錄片的文本創作與非虛構作品中價值觀的體現,是以紀實素材為基礎,加以藝術性的展現,這就需要對紀實素材進行重組,而不是簡單地“流水賬”式的再現,紀錄片不是監控錄像,非虛構寫作也不是賬本,作品通過對紀實的“重構”,使得讀者、觀眾獲得情感的共鳴,及對影片價值觀的認同。這就需要一系列的技巧,其中戲劇性的表現,和多元化的表達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1、戲劇化的呈現
非虛構寫作的戲劇化呈現,仍以《冷血》為例,《冷血》開篇,就以“雙線”并行的敘述方法,用一種類似“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從受害人克拉特一家,和兇手佩里和迪克兩方視角同時推進故事。在受害人克拉特一家的敘述中,不斷地以“他并不知道這是他的最后一天了”;“因為你不知那日期何時來到’”這樣的描寫,反復鋪墊,制造懸念,直至兇手佩里和迪克的行程,與主人公克拉特平常的生活產生交集,命案發生。這一幕幕交叉的戲劇化的場景,營造出主人公克拉特按部就班地生活,佩里和迪克步步逼近,一家人看似平常的背后暗藏殺機的氣氛。作者通過這種戲劇化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與克拉特一家共情,也對兇手佩里逐漸了解,讓讀者的情緒發生“傾斜”,最終抱著復雜的心情迎接“滅門慘案”的發生。
設置一幕幕戲劇化的場景,推進情節的發展,這種技巧同樣發生在紀錄片當中。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的第一個小故事,就是先在一段跟隨單珍卓瑪上山采松茸的片段之后,以一段卓瑪面對鏡頭的采訪:“以前的產量很多,但是價格很低,今年的產量很少,但是價格很高”埋下伏筆,后續以“凌晨三點,這里(吉迪村)已經變成一座空村”,再加之卓瑪的話“如果不早出來的話,別人就能趕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來加強“采松茸”任務的緊迫感,達到帶動觀眾緊張情緒,與卓瑪“共情”的觀看體驗。這樣一種戲劇化的設置,讓紀錄片引人入勝,這種技巧,導演任長箴自稱:是其多年對《人類星球》等紀錄片的深入研究,得出的一套經驗?!渡嗉馍系闹袊窓M空出世,其中少不了戲劇化呈現的功勞。
2、多元化的敘述
多元化的敘述,包括時間的倒敘、插敘;多個人物的視角;象征、隱喻等的手法等。都共同出現在非虛構寫作,與紀錄片的創作當中。
2015年,《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作者,以非虛構寫作著稱的阿列克謝維奇,獲當年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委會寫道:“因為她復調的書寫,成為我們時代里苦難與勇氣的紀念”,這里的“復調”指的就是阿列克謝維奇在還原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時,讓不同的人發出聲音,即平凡人的多視角敘事。以《尋路中國》、《江城》、《甲骨文》為讀者所熟知的何偉,在寫作中也經常從自己的朋友、學生、采訪對象的角度,來敘述作者關注主題的不同面向,同一事件,不同親歷者的觀點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同時,行文中也會插入大量的信件、筆記、報摘等,通過不同人的微觀體驗,不同媒介記載的信息,多元化的手段,來勾勒作者判斷中的時代畫像。
2016年,獲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最佳評委會大獎的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導演范儉也是以詩歌、魚的“象征”,等多元化的手法,貫穿于敘述主人翁女詩人余秀華的遭遇之中,來體現詩人內心與現實的矛盾,以及對生活的抗爭。比如,在沖突情節出現之前的前半個小時,為展示余秀華內心對自由的向往,與現實所處的困境,片子在詩歌和現實中來回切換,又渾然一體,讓觀眾能從女詩人“詩歌”的角度,也就是其自身的角度,來看待其現實的境遇。進而在31分之后,從余秀華的丈夫在池塘打漁開始,多次出現魚的鏡頭,來隱喻和象征余秀華內心的掙扎,分別是打漁——提出離婚;小魚困在荷葉中央——余秀華一直覺得自己活得很失?。皇崭詈扇~——余秀華的媽媽患癌;魚在漁網中掙扎——余秀華與丈夫離婚爭吵,爆發激烈沖突。主人翁的詩歌作品,魚的象征,都成了導演多元化敘述的手段,從而更好地在節奏和調性上,為實現《搖搖晃晃的人間》紀錄片承載的意義服務。
四、結語:
同屬紀實創作的兩者:紀錄片與非虛構寫作,除以上所述:都具有將作者的價值觀蘊含其中,并以戲劇化、多元敘事的方式重構現實,將富有真實感的作品,以接近于檔案的價值傳播和保存。就像一株同根的植物,在“文字”和“影像”上開出的“雙生花”,以想通的特質,吸引眾多的受眾。
參考文獻:
[1] 斯坦利·D·威廉斯.口碑與票房[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2]杜魯門·卡波特.冷血[M].海南出版公司,2013.
[3]彼得·海斯勒.尋路中國[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4]S.A.阿列克謝耶維奇 .切爾諾貝利的悲鳴[M].花城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河源廣播電視臺)
2021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