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紀錄片制作流程的探索和研究
——以4K紀錄長片《厚土之上》為例
江禮賢 王曉欽
(河源廣播電視臺,河源 517000)
【摘要】《厚土之上》是河源廣播電視臺首部4K紀錄長片。影片受懷斯曼“戲劇性的編輯模式”這一“直接電影”藝術手法的啟迪,在制作中通過對素材進行二次剪輯合成,創新4K節目制作流程,實現了簡化剪輯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本文試圖分享影片創作生產流程,探索提高4k編輯制作效率的技術路徑。
【關鍵詞】4K制作流程;紀錄片;編碼
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4K產業不斷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河源廣播電視臺作為粵北山區地級媒體,在硬件基礎設施薄弱、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的情況下,積極探索4k內容生產。2020年,河源廣播電視臺啟動4K紀錄長片《厚土之上》項目,首次涉足4K超高清節目制作領域。在后期制作中,創作團隊克服了4K 節目制作“零經驗”的困難,在懷斯曼“戲劇性的編輯模式”這一藝術手法的啟迪下,在編輯制作流程上另辟蹊徑,創新摸索出一條現實類題材紀錄片制作的技術路徑。
一、項目背景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河源廣播電視臺以“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為己任,聚焦脫貧攻堅、關注平民現實,策劃攝制了4K紀錄長片《厚土之上》。影片把視角對準廣東省定貧困村——東源縣上莞鎮新民村,采用“直接電影”創作手法,擯棄采訪和解說,以底層視角為貧困群眾平凡的生活存像,留存時代縮影。
二、4K制作流程的兩種方式對比
相較于高清節目,4K節目在分辨率、色域以及動態范圍方面均取得了質的飛躍,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覺享受和沉浸式的體驗。然而,4K節目在制作中也對軟硬件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4K節目的編輯方式主要包括兩種,第一種為源碼率編輯,第二種為代理編輯。
1.4k源碼率編輯制作流程
源碼率素材文件直接編輯與傳統高標清的制作模式相同,流程簡單,效果直觀,但由于源碼率素材文件數據量大,編解碼困難,對硬件和存儲系統的I/O帶寬產生的壓力巨大,在多層編輯、時間線長、使用素材量大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編輯設備出現卡頓、閃退等現象。
2.4k代理編輯制作流程
代理剪輯也叫做 Dailies,或者 DIT,需要將攝像機拍攝的素材轉碼生成低碼率Proxy文件,然后導入系統進行視頻剪輯,在剪輯完成后通過軟件自動匹配故事板調用原始素材輸出高質量視頻文件,能夠確保畫面質量,方便進行流暢的剪輯操作。但是,在使用代理編輯后還需要故事板套片、重鏈接、轉碼輸出等工作,流程較為復雜。
三、藝術手法的啟迪
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直接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其獨特的紀錄片手法和觀念對中國紀錄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懷斯曼在后期對紀錄片素材進行整理時,會將前期拍攝的素材按情節編成一個個的段落,然后再從這些不同的段落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進行影片戲劇性的敘事剪輯,懷斯曼這種獨特的紀錄片創作手法被稱之為“戲劇性的編輯模式”。
正是懷斯曼這種“戲劇性的編輯模式”啟發了創作團隊:能否將這種藝術上的創作手法運用于技術實踐,擺脫傳統4K節目制作慣用的代理剪輯方式,探索另一種簡單、便捷、高效的現實類紀錄片剪輯制作模式呢?
經過研究分析和反復試驗,結合軟硬件等客觀因素和“直接電影”的藝術特點,創作團隊決定放棄傳統的代理套底制作流程,而是將影片的制作按照“戲劇性的編輯模式”分為場景初剪和串編合成兩個環節進行。在初剪中對拍攝素材的4K 原始格式直接剪輯,輸出合成為新的場景素材文件,最后在對場景素材文件進行串編合成,實現非編時間線真4K、剪輯真4K、監看真4K的超高清制作流程,達到簡化制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
四、技術實踐的應用
1.4k攝制主要設備情況
攝像機型號:索尼PXW-FS7M2K。
4k編輯工作站:CPU型號是Intel XEON GOLD 6136 3.0G,內存96GB,系統盤為1TB的SSD硬盤,顯卡型號是NVIDIA GeForce RTX 2080,I/O板卡型號是RB8S-6010,提供4*12G/6G/3G SDI和2*HDMI 2.0接口,支持4K 50p信號級輸出。
桌面存儲:共含8個熱插拔磁盤位,配置8塊3.5英寸SATA 7.2K 6TB硬盤;配置Z2M Dual Port HBA Card 1塊,QSFP 2M Copper Cable 1條用于32Gb/s PCI-e 3.0通道(QSFP);磁盤具備漫游、健康監視、鏡像快照等功能。
4K監視器:31寸液晶4K監視器,屏幕寬高比:17:9, 分辨率:4096×2160,超高清SDI信號高達 4096x2160 60p格式;支持HDR: PQ (SMPTE ST2084) 和 HLG;多種色域模式。(REC709/EBU/SMPTE-C/DCI-P3/BT2020/USER1/USER2)
剪輯軟件:Adobe Premiere 2020
2.前期拍攝
在前期拍攝中,攝制組使用兩臺索尼PXW-FS7M2K進行拍攝,素材編碼為XAVC-I INTRA VBR CLASS300,顏色深度為10Bit,分辨率為3840*2160,幀速率為50P,數據碼率為500 Mbps,套Slog-3伽瑪曲線,素材封裝格式為MXF。經過長達8個月的拍攝,影片素材總時長近5000分鐘,容量高達20TB。
3.剪輯制作
(1)場景初剪
根據前期拍攝的情況,創作團隊將素材按照場景和情節進行分類,然后在Premiere中分別建立相應的編輯工程,直接導入攝像機拍攝的XAVC-I編碼的MXF 4K原始素材進行剪輯。由于影片中每個場景的時長一般都在3到8分鐘之間,所使用到的素材量不大,在沒有任何插件的情況下,Premiere即可很好地支持XAVC 4K 的直接編輯。場景剪輯完成后,輸出為DNxHR HQX編碼、顏色深度10Bit,分辨率為3840*2160,幀速率為50P,MXF封裝的格式文件,最大限度保留素材清晰度和色彩寬容度。
原始素材是XAVC-I的編碼,為什么在初剪后要轉為DNxHR HQX編碼而不是沿用原來的編碼?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首先,XAVC-I對后期編輯制作不夠友好。任何編碼格式都是質量、壓縮效率以及編解碼算法相妥協的產物。在確保質量相同的情況下,XAVC-I格式壓縮比相對較高,而相應的算法復雜度也隨著提高,這意味著編解碼速度的下降。當使用的素材多、時間線過長,直接剪輯XAVC-I素材容易產生視頻卡頓、軟件閃退等現象。相比而言,DNxHR HQX具有低復雜度、低壓縮比的特點,編輯性有了較大的提升,DNxHR格式在Mac與Windows平臺都有著良好的兼容性,依靠DNxHR編碼格式,Media Composer在獲得4K分辨率制作能力的同時,允許用戶直接剪輯并輸出原始高質量內容,有效降低了素材轉碼與回批等操作帶來的效率損失。Premiere 2015開始支持DNXHR,Premiere 2020優化了對 DNxHR的編解碼,編輯性能大幅提升。(如圖)
其次,DNxHR HQX可以很好地保留原始素材上的高動態色度以及Log亮度信息,最大可能保留原始素材的細節。經過對比發現,同一個場景在初剪后分別以XAVC-I和DNxHD HQX編碼兩種方式輸出,DNxHR HQX在畫面的清晰度上略優于XAVC-I。
顯然,作為將攝像機記錄格式轉碼為適用于編輯的“中間格式”,DNxHR HQX是更好的選擇。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采用DNxHR HQX編碼的文件,其容量約為XAVC-I編碼文件的3倍。(如圖)
(2)合成串編
在Premiere中新建影片精剪的工程文件,將所有DNxHR HQX場景初剪素材文件直接導入,按照影片的整體敘事進行剪輯。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解決的是場景合成素材的選擇和先后順序的敘事安排,如果某個場景的合成素材需要修改,我們可以直接找到該場景初剪的工程文件進行修改,再合成輸出覆蓋DNxHR HQX文件,再次打開影片精剪的工程文件時,素材會自動更新。初剪合成的場景素材時長約為360分鐘,容量約3.5TB。這些素材在時間線上可以實現流暢的剪輯、調色、調音、上字幕等,最終89分鐘的影片順利完成制作。
《厚土之上》攝制完成后,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得到了業界專家學者和觀眾的肯定,入圍“第十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五、結語
縱觀整個影視行業,技術的發展都為藝術的創作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而運用藝術手法賦能技術實踐卻鮮有先例。目前,4K內容少、制作難仍是中國視頻行業的4K化進程中的兩大行業痛點,但這同時也為媒體轉型升級帶來契機。河源廣播電視臺在4K紀錄長片《厚土之上》的創作中,創新將懷斯曼“戲劇性的編輯模式”藝術手法借鑒運用到影片的制作流程,將其轉化為4K制作的技術實踐層面,簡化后期剪輯流程,提升剪輯效率,為4K內容生產流程的多樣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21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