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天氣干旱,萬綠湖水位下降達近20年來最低水位線,粵北文物考古河源站、河源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在對湖區進行應急性野外考古調查時,發現多處重要文化遺址,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古文物“浮”出水面,一起來看看。
3月4日一大早,粵北文物考古河源站、河源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就驅車來到萬綠湖畔的新回龍鎮高水村。水位下降后,這里的一湖青碧褪去,露出了紅褐色的洲島??脊抨爢T的調查工作,沿著裸露的水岸山邊進行。
考古隊員初步斷定,碗的燒制年代在明清時期,仿龍泉窯工藝,保存非常完整。這個青釉碗的發現并非意外,在接下來的調查中,考古隊陸續發現了7座古窯址。這些古窯均為圓形窯,直徑約兩米,窯基清晰可見。從現場散落的瓷器碎片來看,古窯燒制的多為碗、碟等生活用具,紋飾以花、草、線條為主。隊員們表示,古窯群就緊挨著一片古宅址,可以判定在明清時期,這處水岸應該是一處熱鬧的村莊,人們以燒窯為業,借助新豐江水路,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新豐江發源于韶關市新豐縣,一路蜿蜒至河源城區匯入東江。新豐江流域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1958年新豐江水庫建設后,被淹沒于萬頃庫水中。在此前的田野考察中,隊員們曾在高水村發現過此類文物線索,不過因為處于水下而無法進一步挖掘。
更為驚喜的是,在離古窯群不遠處的一座孤島上,考古隊員從中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錛、石箭鏃、穿孔石器等??脊抨爢T表示,像這樣眾多的大型石器的發現,在河源十分罕見,初步斷定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人類活動遺址。這也佐證了早在4000多年前,河源就有先民在新豐江兩岸生產生活。具體的研究成果則有待更深層次的考證。
從去年冬天起,粵北文物考古河源站、河源市博物館考古隊員連續對萬綠湖裸露的岸島進行應急性野外考古調查。繼今年2月9日發現明代渡口碑刻石以來,考古隊接連在湖區發掘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古文物。
河源市博物館館藏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收獲特別大,發現石錛不少于30個,還要詳細統計。是成堆的石器,我沒見過這么多的。新石器晚期,有很多人在那個小山包里生活,因為三面環水,比較好防御?!?/p>
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我們發現的這些古遺址和文物,是近年來在相對短時間集中在一個區域發現收集文物最多的一次,對于今后研究當地的風土人情、先民的生活習俗、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河源新豐江移民史等,均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2021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