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化屋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2月3日至5日,習近平來到貴州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位于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化屋村過去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里山勢雄奇,水域寬廣,被譽為“烏江源百里畫廊”。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卻曾因群山阻隔、險流環繞而陷入深度貧困。
2月3日,習近平在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結束時,鄉親們依依不舍簇擁著總書記,齊唱苗家留客歌。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一
昔日,若想走出化屋村,那叫一個難!
化屋村三面臨水,背靠刀劈斧削、聳入云天的峭壁懸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巖”。
這道“手扒巖”非常危險。攀爬時,要用手緊緊扒著巖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動雙腳。山路崎嶇,稍有不慎就會摔下懸崖,丟了性命。
2002年除夕,化屋村村民楊開書天還沒亮就起了床,背著滿滿一背簍生姜早早地出了門。為了能讓孩子們過上好年,吃上一頓豬肉,他打算背生姜去集市上賣。
因為想多換些豬肉,他裝了不少生姜,背籮比往常重了許多。楊開書兩手扒著巖石,雙腳一點一點在巖壁上挪動。眼看快到山頂,不料腳下一滑,背簍碰到巖石,里邊的生姜晃了出來。
楊開書急忙伸手去抓,身體失去依托,他從山崖上跌落到谷底……
化屋村今昔變化(圖源:新華社)
黔道難。由于出行不便,許多苗族同胞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化屋村。“我20歲結婚,30歲才走出這片山!”回憶起曾經的生活,村民王世宇感慨萬千。30歲那年,他背著行囊翻過山崖,跋涉幾十里山路才坐上去遠方打工的車。
吃水難是化屋村村民心頭另一道刻骨銘心的記憶。由于當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們只能“望著大河喊口渴”,家中用水全靠人翻山越嶺背回來。
“出山要攀‘手扒巖’,吃水要到江邊背,住著茅草屋,病了挖草藥……”村民趙玉學回憶說,過去就住在這個麻窩寨里,透風漏雨,沒水沒電。
貧困,成了貼在化屋村苗家兒女頭上的標簽。
198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214元,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2年;21世紀初,苗寨里還過著“做飯燒柴火,照明煤油燈”的生活;2014年,化屋村貧困發生率仍高達63.6%。
化屋村一隅(圖源:新華社)
二
能打開貧困枷鎖的,只有一把鑰匙——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3次就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多次提到畢節脫貧攻堅工作?;荽迥酥琳麄€新仁鄉迎來跨越式發展。
2004年,新仁鄉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7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組路已經修到了群眾家門口。
不少人還清楚記得通車那天,當兩輛大客車開進化屋村時,寨子里一片沸騰。小孩們奔走呼喊:“火車!火車!快來看火車!”從未走出過寨子的老人也叫年輕人背著他們來看這稀奇的大汽車。
道路一通,讓“手扒巖”成為歷史,讓楊開書們的悲劇成為歷史。
圖片貴州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自由組,“組組通”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圖源:新華社)
路通了,山里人走出去,山外客人走進來?;荽鍛{借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2019年9月,黔西縣烏江源百里畫廊水上旅游新線路正式開啟,當年的“十一”黃金周,化屋景區共接待游客5.5萬人次。
化屋村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繡、蠟染等成為村里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吸納了數十名村民就業。
蠟染師彭藝研究生畢業后選擇回鄉創業,“我是化屋村人。小時候,是沿著‘手扒巖’爬出去上學的。上大學,也是靠社會資助完成學業?,F在,我選擇回到村里創業,就是要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p>
如今,一套機器繡的苗族傳統服飾價格在1000多元,手工繡的可以賣到1.8萬元。而且,車間的苗繡成品有近70%是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出去的。
苗族婦女在化屋扶貧車間整理工藝品。(圖源:新華社)
化屋村還重點種植瑪瑙紅櫻桃和五星枇杷,并實施了林下養殖烏雞、套種蔬菜、中藥材等項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管理參與分紅。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
4年前,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趙玉學也住進了15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樓上3間臥室,緊湊而溫馨。水電路也都通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19年底,化屋村貧困人口清零。這個“懸崖下的村寨”,從一個“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的貧困村,變成“烏江百里畫廊的一顆明珠”。
這次習近平來化屋村考察,便是專程來看看鄉親們脫貧后的實際情況。他走進趙玉學家,從客廳、廚房到衛生間,看得很仔細。他還拿起一張粽葉,夾上一塊糯米黃豆面,卷起粽葉,用線扎緊,親手包了一個黃粑。
習近平笑著說:“祝你們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編輯:楊 瑩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