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中國開啟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破冰航程,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廣東3個經濟特區應勢而生。40年波瀾壯闊,40年砥礪奮進,經濟特區不辱使命,讓世界看到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承諾,擲地有聲。
40年,鵬城振翅高飛,昔日小漁村變身“科創城”。同飲一江水,深河一家親,深圳同河源有著特別的感情牽系。多年來,在深圳的全面對口幫扶下,河源快速發展,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大步邁進。如今,河源這匹粵北“黑馬”,正以逐日追風般的速度,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構筑新局。
深情扶貧“圳”當紅
四十年,深圳經濟特區逐浪前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全世界驚艷的輝煌業績。而河源的很多鄉村,卻因為諸多因素而戴上“貧困村”的帽子,數萬河源人生活在貧困線上。讓經濟發展的紅利反哺社會,一場精準扶貧的戰役悄然打響。
深圳河源同飲東江水,親如一家人。據了解,河源是深圳幫扶時間最長、支持力度最大、投資項目最多、派出干部最多,也是關系最為密切、感情最為深厚的地區。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市就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河源市部分縣發展。2013年,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深圳市開始跨區域全面對口幫扶河源市,并將其作為"份內事”和”家里事”擺上重要位置,定點幫扶河源83個鎮214個省定貧困村精準脫貧。
幫扶七年,堅持不懈,戰果累累。扶貧干部換了一輪又一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始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深圳、河源兩市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化對口幫扶工作機制,提高政治站位,強調政治擔當,堅持黨建引領,努力提升深河幫扶質量,打造產業共建品牌,逐步推進從"輸血”到”造血”、從 ” 單向扶貧" 到“合作共贏"的轉變,全力打造振興粵東西北對口幫扶的“深圳樣本”和“深圳質量”,促進河源全面融入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和“深圳都市圈”新格局,助力河源率先振興、全面小康、同步現代化。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深圳在河源各縣區不斷深化“一對一”精準幫扶、探索特色脫貧產業、搭建消費扶貧平臺、實施勞務協作等扶貧舉措,以市場運作將消費與生產、流通結合,用消費扶貧強化貧困地區“造血”機能,形成了龍川油茶、東源板栗、源城小坑土雞等一批特色品牌。
?截至2020年7月15日,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83個鎮214個省定貧困村11381戶36411名貧困人口,現已全部達到省定脫貧標準,脫貧率和退出率達100%;
?有勞動能力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比幫扶前增加上萬元;
?214個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5元,村集體平均收入約26萬元,全部完成出列手續。
產業促發展,共建謀新篇
2020年6月,廣東省發改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推進“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經濟圈建設。
融入深圳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進一步接受大灣區產業輻射,有效承接深圳產業轉移,不僅能助力河源形成大交通格局,實現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無縫對接,更能借勢助推河源經濟社會的全面高速發展。
凝心聚力促發展,砥礪奮進謀新篇。近年來,深圳牽線搭橋,幫助筑巢引鳳,不斷強化與河源的產業共建力度,以精準招商引資為重要抓手,采取代融代建代管、服務平臺搭建、經貿交流以及軟件幫扶等新模式新手段,搭建起了深河創谷等一批深河共建示范性項目,高效推動園區建設運營,推動河源產業升級轉型和集群發展。
在深河產業共建的快速推進下,目前深河兩地已形成“總部+基地”“研發+孵化”“創新+產業化”“產能擴大+產業承接”產業協作模式,同時兩地還積極探索打造“飛地經濟”深河產業共建版本,推動連平南山園一期建成以及河源高新區南山園、紫金省企園、源城大鵬科技城等建設,致力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聚焦民生暖民心
關注民情,抓好民生。一直以來,深圳以“深圳標準、深圳質量、深圳速度”,幫助河源全力推進了一批重點社會民生項目。
總投資16億元的深河人民醫院位于江東新區迎客大道南側、東環路東側,定位為三級綜合醫院,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重點民生工程,也是深圳對外援建的最大單體項目之一。該工程采用“深圳建設,整體移交”模式,由深圳全額投資幫扶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完善河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對提高河源醫療服務水平、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具有重要意義。
醫療領域傾情援助,幫扶提高教育發展水平亦是不遺余力。位于河源市區東城東江河畔的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深河中學”),就是深圳幫扶建設的項目之一。該中學依托全省重點中學——深圳中學進行管理辦學,深圳中學輸出學校品牌、管理團隊、辦學模式,選派優秀干部擔任校長、副校長,通過名校辦學,高起點配備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依托深圳中學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素質,努力將深河中學辦成理念先進、管理規范、質量優勝的全市示范性窗口學校,以點帶面帶動河源其他學校發展。
贛深高鐵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河源全域全面“融灣”“融深”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贛深高鐵計劃于2021年建成通車,將結束河源不通高鐵的歷史,河源到深圳時間也將壓縮至1小時內,對河源融入深圳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促進河源市經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河人民醫院、深河中學都是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的縮影。近日,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還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擬幫扶社會民生項目,項目涉及醫療、教育、公共文化事業、生產生活設施等等,這意味著深圳將在提升河源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上又一次精準發力。
患難見真情,彰顯“圳能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河源市出現確診病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指揮部一聲號召,扶貧干部聞令而行。駐村第一書記們紛紛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返回駐點村,動員全村的黨員干部,沖鋒到疫情防控一線,通過與當地鎮、村干部及本村黨員分區協作,每家每戶上門發放疫情防控宣傳手冊,同時利用鄉村廣播不間斷進行播報,利用宣傳欄張貼疫情宣告,幫助村民提高防范意識。扶貧干部們勇當“逆行者”,在貧困村中筑起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堅強防線,確保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不誤。
羅浩民是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益田社康中心派駐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二六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立即從老家趕回二六村,與村兩委干部進行入戶排查,對近期返鄉人員進行登記,要求他們在家進行自我隔離,發現身體異常情況及時向村委報告;在進村的主干道上設立臨時檢疫點,與鎮村干部和黨員志愿者輪流值守。
檢疫點的夜班值守是比較困難的一項工作,尤其是降溫、降雨天,盡管有雨棚,仍然非常濕冷。但二六村各個村干部、村小組長都相互體諒,爭著值夜班。
“圳能量”不僅展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上,還體現在搶險救災復產重建上。2019年6月,河源接連經受了“6?10”“6?12”兩次有記錄以來最嚴重洪澇災害?;茧y見真情,在搶險救災及復產重建工作中,對口幫扶河源的深圳市第一時間介入,扶貧干部們始終堅持奮戰在抗洪搶險救災第一線,積極配合當地做好轉移安置等各項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在災后重建階段,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募集救援物資,全力支持受災地區的災后復產工作。
深圳、河源已牽系數十載的情緣,就像綠葉與根,點滴相報、脈脈相傳。未來伴隨著河源融入深圳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和深河特別合作區的謀劃推進,這份情緣也將在共同的發展中深化、延伸。
2020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