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如此優美的自然風光,在河源隨處可見。這是鄉村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最迷人的風景線。
如今,我們每天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里,你還記得在鄉村度過的童年嗎?舊時光悠長安寧,簡單幸福春花的紅、夏葉的綠秋稻的黃、冬霜的白蔬果隨著四季更迭而變換……這一切是否讓你懷念?
今天,廣電君就帶大家看看,你們的“老家”如今都變成啥樣了。前方一波高清大圖要來了,光看圖,你認得出幾個地方?
源城區陂角村:陂角村緊抓機遇,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工作,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2019年9月,陂角村成功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東源縣仙坑村:仙坑村至今仍然保留有方形城堡式客家式圍屋等不少古老的建筑,2018年仙坑村獲評為“中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2019年9月仙坑村先后獲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和“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稱號。
江東新區雅色村:如今,雅色村路平了,燈亮了,橋通了,黨群服務中心、村民活動中心、進村門樓建起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輪廓愈加清晰。
和平縣增坑畬族村:增坑畬族村是和平縣最早設立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行政村,是革命老區村,堅持以黨建抓扶貧,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一幅“紫嶂攀云,花溪吟曲,小橋流水桃源地;瓊林疊翠,綠茗飄香,耕讀傳家畬寨風”的增坑美景正日趨完整呈現。
龍川縣羅樂村:羅樂村以傳承農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護傳統民居、建設美麗田園、發展休閑農業為重點,大力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建設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休閑鄉村。
紫金縣禮坑村:禮坑村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區之一,被當地群眾稱為“小延安”。自開展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以來,禮坑村突出黨建引領,挖掘本村紅色資源,深入推動“1+6+N”工作,打造“禮坑紅色家園”。
東源縣寨子村:寨子村自然資源豐富,山林風光優美,人文底蘊深厚,客家風情濃郁,是歷史文化體驗、生態農業觀光的好去處。在“生態+”、“文化+”、“農業+”方面做足文章,通過粵贛古驛道,把現有產業串聯形成了“古驛道+”的以道興村創新發展模式。
和平縣水背村:水背村內綠樹成蔭,農房坐落有致。2019年被國家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被省級評為“古村落群”,有保護價植的地點達八處之多,是個典型的古村落群和革命老區,民風淳樸、善良。
連平縣石源村: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石源村以良好黨建基礎為引領,以富民興村產業為重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鄉村振興發展實現提效破局。
連平縣湖東村:湖東村以粵贛古驛道為紐帶,整合串聯古驛道及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引入市場資源,精心謀劃和打造走出一條獨具客家風情的“紅色+生態”農旅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湖東村評為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龍川縣黃嶺村:黃嶺村依托古民居、古建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氣勢恢宏的古建筑、古民居,清新、亮眼的新民居,整潔、美麗的鄉村面貌,已成為當地村民及外出鄉賢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
紫金縣桂山村:桂山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桂山石樓”是紫金縣罕有的清代建筑群當中的珍寶,清嘉慶年間始設的“桂山文明書舍”,更是桂山人民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憑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桂山村已入選廣東省古村落名錄。
東源縣下藍村:下藍村是一個古老、美麗而有特色的村寨,該村精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美麗經濟,帶動農民致富,以特色村寨建設為突破口,久久為功,向著更加美麗的村莊建設目標前行。
龍川縣佳派村:佳派村座落于廣東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龍川佗城,始建于秦漢,擴建于唐宋,跨越于當下。所謂佳派,意為絕佳氣派,至善至美。佳派之美在于景色渾然天成,在于村民奮斗不息,在于產業興旺發達,在于鄉風淳樸純真。
江東新區桂林村:桂林村以黨建為引領,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將“產業興旺”排在前,位對“三農”工作開創新時代。
紫金縣小古村:小古村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讓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鄉村振興工作成效明顯。
江東新區雙坑村:“雙坑土雞”和雙坑村無花果科普示范基地是雙坑村精心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一村兩品”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培育發展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
眼下,行走在河源的鄉村,廣電君上面所展示的美麗動人的場景俯拾皆是。俯瞰河源大地,青山綠水構成濃郁的生態底色,聚焦廣袤鄉村,綠意中又孕育出多彩田園風光。這一片是綿延的百香果園,另一片是現代化蔬菜大棚,還有各種深加工基地……農村摘下“貧困帽”,化身“綠富美”,走上奔康路,河源把振興寫在鄉村變化中,寫在群眾生活里。好的,大家別攔我了,我要回農村了!
2020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