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圍屋,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這些或圓或方的“中式城堡”,潛藏著客家人的族群智慧和處世哲學,庇佑著一代代客家人,歷經歲月滄桑,雄峻于天地之間。
第一集 《天圓地方》
【字幕】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
【現場】學生下車 仙坑小學集合
【解說】三月,600多名來自深圳的學生打破了仙坑村往日的寧靜。
【同期】導游:一年之計在于春,春風時節,歡迎大家到仙坑古村參加下農村、干農活、搞調研活動
【同期】導游:來,同學們往這里走,這一座就是建于1770年的客家方形圍屋,叫做八角樓,也叫它石樓,它是仙坑村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來,我們走進來看一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井的位置,這個天井上有風下有水,是一個風水之地,可以看一下這邊承重的一些房梁,上面都有精美的雕刻。
【同期】葉錦堂:你們剛剛是不是從那里走過來啊,上面(城墻),有沒有走上去?。?/span>
學生:走了
【解說】作為這次研學活動的組織者,仙坑村支書葉錦堂既欣慰又忐忑,如何活化圍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致富,是他上任后面臨的一大難題。
【旁白】葉錦堂: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的財富,我們想通過研學來傳遞出去,把學生吸引進來,但是因為年份太久,有些圍屋超過兩百多三百年,太舊,加上各方面的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解說】仙坑,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地處粵北山區,村子雖然不大,卻保留有20多幢清代圍屋。高大堅固的圍墻,防御森嚴的碉樓,彩棟雕梁的廳堂,四通八達的回廊,還有門口半圓形的水塘,構成了極具客家風情的建筑。相傳,清乾隆年間,葉氏先祖耗費十余年,才建成了眼前這座規模宏大、工藝考究的圍屋。
【搬家現場】
【同期】葉錦堂:轉出去點才能轉彎,好,還有什么東西要搬過去用的,要用的就搬過去,
【解說】在葉錦堂的努力下,八角樓的住戶陸續搬走。接下來一年的時間里,這里將移交給對口幫扶的援建單位。
【同期】歐陽侖:角樓一定是搭鋼管架,因為它有那么高,這扇墻就不同了,它已經錯位了,錯位這種就需要糾偏,糾偏必須整個鋼管架,可以借助棚架的自重和支撐力把它推回去。這個搭架馬上可以安排的了
【搭架現場】
【解說】2018年,在國家推行“萬企幫萬村”的背景下,萬科集團對口幫扶仙坑村。
【同期】歐陽侖:八角樓的裂縫比四角樓要嚴重很多。
徐培根:你看它那個木構件的位置,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些開裂,還是要把它恢復回去,而且水泥的東西太現代了,整個完全不是一個感覺了。雖然它也是歷史的產物,但這個在空間上,在客家建筑里不應該有的東西。
【解說】經過考察論證,他們決定對圍屋進行修繕保護,再現傳統風貌。
【旁白】徐培根:其實修繕是比重建,對我們萬科來說是更復雜的,因為修繕的話,里面的大型機械都進不來,四角樓和八角樓整個修繕的占地面積將近八千到九千平方米,這么大的體量,其實對我們萬科來說也是第一次做,所以我們其實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歐陽巡工地現場】
【同期】歐陽侖:那邊交代工人把板頂回去,是不是這一班人,拿塊板頂回去,是啊,
陳工:這種撐不住的,
歐陽侖:這幾個窗都是啊,
【解說】歐陽侖,施工方負責人,曾參與開平碉樓,廣州永慶坊等工程的修繕。
【同期】歐陽侖:這個東西太當眼了
【旁白】歐陽侖 我祖籍是河源連平的,也是客家人,因為我一直大部分從事的是廣府風格的建筑比較多,回到家鄉做這么大體量的修繕,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
【同期】歐陽侖:我知道,但它最起碼有裂縫的地方,明白我的意思嗎?好像放好幾個竹條,明白嗎?
【現場】村委會討論民宿及買床
【同期】葉錦堂:今天叫大家來開會,就是研學的學生過來住的,
【解說】研學為仙坑帶來了人氣,但如何留住游客,給村民帶來收益,葉錦堂想到了時下流行的民宿模式。
【同期】葉錦堂 房子放著就是放著,來住一天就能拿七十塊純利潤,就是賺錢,是吧?你要把答復給回我,你們中有多少人愿意的,登記回來,現在我們仙坑就是說不怕沒有學生來,就怕來多幾次不肯再回來。
【解說】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南遷后,因地制宜地建造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各式各樣、造型獨特的民居建筑。仙坑八角樓,建成之初為四角樓,后因抵御匪患需要,在外圍加建護城墻和四個碉樓,擁有比一般圍屋更森嚴的防御體系,這是葉氏先祖留給族人的一個安全的生息之所。由于家族人口繁衍,清嘉慶年間,其后人在與八角樓相距百米處興建四角樓,彼此形成犄角互依之勢。然而,兩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四角樓和八角樓不同程度出現了墻體開裂、木構件腐朽,甚至部分坍塌的問題。
【現場】晚上 徐培根和葉錦堂討論閣樓的修繕
【同期】葉錦堂:陳工 坐
徐培根:八角樓最大的問題
項目成本負責人李飛:八角樓的問題比較多
徐培根:屋面、桷板百分之百都要換的
項目成本負責人李飛:你現在四角樓不也是都換了
徐培根:四角樓是屋面桷板都換了,墻面全部做新的,
陳工:木料基本換了90%
徐培根:屋面兩家都做,八角樓面積小一點,但是八角樓核心的問題就是開裂的問題,比四角樓嚴重得多
項目成本負責人李飛:這個錢主要是花在開裂上嘛, 里面的翻新就不會像四角樓那樣大面積的
葉錦堂:我估計八角樓要進場之后做到那個時候才知道,
項目成本負責人李飛:你跟小李要去把成本核實一下,我們要評估一下這部分費用
徐培根:做和不做差多少錢
項目成本負責人李飛:對,如果費用很高,我們就要慎重考慮一下,如果費用不高,我們能控制得住,就直接做了,
【現場】葉錦堂到村民家查看房間
【同期】葉錦堂:這里有個房間
村委工作人員:這是個小的房間
葉錦堂:可以放兩張小的
【解說】圍屋修繕開始后,葉錦堂挨家挨戶摸排房間的閑置情況,為開發民宿做準備。
研學公司葉淑娟:是一米二,現在上下床,
葉錦堂:一米二就放兩張,就兩米四,它這個距離是兩米八嘛,
研學公司葉淑娟:放兩張床咯,一米二,
葉錦堂:不會的,不會阻門的
研學公司葉淑娟:太小就不放桌子,放兩張床就可以。
【旁白】葉錦堂:我們村現在在家住的人比較少, 然后空置的房間比較多,我們設想就用這個萬家民宿來接待學生。
【解說】古建筑的修繕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除了保留圍屋原有的建筑結構和形制外,也要求盡可能采用原工藝、原材料進行修繕。
【現場】歐陽角樓查看鋪瓦
【同期】歐陽侖:看看那個角樓,這個位置的排瓦一定要排好啊,要不然這個會滲到墻里去的,你看它這個扇形就是疊瓦的,沒有的我們到時候盡可能收一些舊的構件回來用上去。
【鋪瓦現場】
【解說】圍屋用于屋面鋪設的瓦片,俗稱“百子瓦”,取意百子千孫。
【旁白】歐陽侖:這種小青瓦以前是用土窯燒的,為了保證它修繕之后那個觀感和文物修繕的原真性,我們也是收了大量的舊瓦片。
【解說】修繕團隊需要將支撐瓦面的腐朽木構件拆下,換上新的橫梁及桷板,再采用陰陽瓦的方式重新鋪設。這道工序的工程量最大,耗時最長。
【解說】聚族而居是漢民族宗族制的傳統。八角樓和四角樓最熱鬧時曾住著幾百人,為滿足生活的需要,他們將房間一分為二,或在天井搭建廚房、澡房。在這次修繕過程中,為還原初建時的狀態,需要對后期開設的門窗進行封堵,拆除后期加建的設施。
【現場】晚上 村委會討論加建
【同期】歐陽侖:修繕的時候,村民有他們的意見嘛,原來加建的東西,相應的使用人和產權人對拆除有點異議,協調下這個事情。
徐培根:原來一個房間隔成兩個的,現在這個門我們想還原成它當時的狀態
葉錦堂:那你涉及到它私人房間的事,我們必須要和他說,也要等我跟會長商量,讓他來做這個工作
歐陽侖:嗯嗯
【現場】葉錦堂與會長察看加建房屋
【同期】葉錦堂:在哪里?在家里啊,有點事想叫你過來下四角樓,你的房間有兩個門,有一個是后來開的,是不是,要封一個門,你有空嗎?過來一下。
葉錦堂:這個就是他的?
村民:這個就是堅哥的,華佗的,他的這個門可以封了,
葉晨陽會長:他就是自己一家人的
葉錦堂:他自己開還是誰開的?
村民:他自己開的
葉晨陽會長:我叫你和他協調這個門,以后要用的東西,里面還是你的
葉錦堂:要么就兩家平分利益,要么就你給他進出,
葉晨陽會長:說清楚來,你知道這件事,
陳工:這個灶頭和那些就保留,這里這樣像什么樣
葉錦堂:可以可以,反正你就保留門,堵窗,這個沒問題,里面沒東西的啊,總是這樣拖那么多工期不可以的啊,
葉晨陽會長:全部做工作,做不通就叫年輕人回來
【現場】工人拆除加建房間
【解說】端午節剛過,仙坑天氣突變,暴雨傾盆,修繕工程被迫停工。
【現場】雨天,培根與管理人員開會
【同期】徐培根:你現在那么多工作面,并不是說所有工作面都是滿的嘛,你排一下工序,比如刷油漆的一天可以刷幾個房間,不是說今天所有人都擠到這個房間去搞
管理人員:是是是,你房間有那么多啊
徐培根:第一 修古建筑是你說的,工序上肯定不能有偏差,做事情要把它細致做完,但是我覺得我們在管理上要有個科學的管理方法,六月底把所有的收出來,交出來,如果交不出來,這個項目就沒法驗收了。
陳工:下雨天,下大暴雨怎么做呢,你都看得到天氣了。
徐培根:我說正常狀態,
陳工:哎,正常狀態,那下雨施不了工,我認為太緊了,太緊了,老天又不照應,
施工人員:上半年下雨太多了
徐培根:我知道
陳工:是不是啊,徐經理,天又要照應才行啊,
徐培根:我們現在也在趕一個節點,要不然我也不會逼這么緊,我也在趕一個節點
【旁白】徐培根: 完全打開的屋面,我們是很怕雨水滲透進去,尤其對墻體也好,原來的土坯墻,包括原來的一些雕花木構件,屋架,很怕它受到雨水的侵襲,這塊我也是比較著急,盡可能把已經打開的屋面趕緊修繕完成,避免受到雨水的破壞。
【解說】客家圍屋的墻體通常為夯土墻、泥磚墻或青磚墻。不同的墻體裂縫有不同的修復方式。在八角樓的四個角樓處,由于屋頂及樓板荷載長期作用,導致墻體向外傾斜,出現貫通上下的長裂縫,最寬處達十厘米。
【旁白】徐培根:八角樓核心的問題還是在于它墻面的開裂,它這個開裂是數量也好,開裂的損壞程度也好,都是比較嚴重的。
【現場】歐陽侖與陳工討論裂縫
歐陽侖:施工的過程中現在發現,它那邊是泥磚,這邊是青磚,那它就不是一個堅硬的四方體了嘛。對拉打箍的以前那種概念會有一點點變化,裂縫當中原來做夯土拉結的木條要斷開。
陳工:這個洞口搞拉桿來一起拉過去嘛,
歐陽侖:就是讓它對拉的位置能更加有效
【解說】修繕團隊經過反復論證,最終決定借助鋼管架和墻體的自身重量,產生支頂反作用力,從而扶正墻體。從上至下嵌入鋼板加固,再用拉桿對四周墻體對拉,最后用禾草灰和紙筋灰對裂縫進行填補批蕩,恢復角樓原有形制。
【解說】葉錦堂籌劃許久的“萬家民宿”籌備會終于召開了,有意參與發展民宿的村民聚集到了仙坑禮堂。
【現場】萬家民宿會議
【同期】葉錦堂:第一期的初步安排是700個床位,每一批學生來是按順序輪流,由旅游公司重新調配,要嚴格按照公司要求接待客人,保證民宿房間干凈整潔
村民:我們投入了,我和你簽了多少年合同,等到時候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你沒這個保障給我們,我們好像和賭博一樣。
葉錦堂:我們村的初衷是希望能帶動群眾發家致富,但是這條路究竟走得有多遠,是怎樣的,說實在,我雖然有信心,怎么來做擔保,是沒辦法和大家做擔保,我敢叫大家做這件事,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就不會退卻,無論如何都會想方設法幫大家去搞成功
【解說】兩幢圍屋主體結構的維護即將進入尾聲,內部構件的修復也在同步推進,木雕、石雕、壁畫…代表著客家建筑的裝飾藝術瑰寶在工匠們的手中漸漸恢復真容。
【同期】壁畫工匠:原有的圖案拓印下來,然后把底色重新補回一次,然后再把圖案復制上去
【同期】木雕工匠:這個(木雕)鏤空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水平第一次見到,我在廣州很多年,包括陳家祠,很多祠堂都做了,上面的雀替鏤空程度遠遠沒有這個好。
【解說】仙坑圍屋的修繕就要完工了,工匠們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徐培根和葉錦堂也開始著手參觀線路設計和布展安排,希望通過場景化的還原,展現客家建筑特色和民俗風情。
【現場】商議參觀線路的設定
【同期】布展張工:中間放茶幾嘛
徐培根:每一個房間是一個主題,比如這個房間是農具,那個房間是衣服,另一個房間就是飲食。每個房間都是不同的,中間幾個廳可能還有人的雕像,會去做一些場景化的還原。
【現場】中廳桌椅擺放
【同期】布展張工:給個人看著,小心點,小心點,看著凳子,好,放下來。
【現場】禮堂發被子 村民家布置床鋪
【同期】研學公司葉淑娟:八套,對啊,領啊
村民:堆上來啊,等下先
【旁白】葉錦堂:空置的房間可以通過添置床鋪,通過環境改善,把學生引進來住,增加村民的收入,讓在家的村民能有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
【畫面】掛牌匾 四角樓光影鏡頭
【解說】經過長達一年的時間,八角樓和四角樓修繕一新。一沙一礫,一梁一檁,糙石磚瓦里,雕梁畫棟中,兩棟圍屋仿若回到兩百多年前初建時的模樣。
【旁白】歐陽侖:四角樓和八角樓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基本就復原了原貌,人生匆匆幾十年,我想四角樓和八角樓也是我職業生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項目,我更加期待四角樓和八角樓在這次修繕之后能更好的傳承下去,保存下去。
【現場】學生參觀修繕后的圍屋
【同期】導游:參觀四角樓的我們在這里集合,拿出你們的研學手冊。等會你們就要記這個內容了,那我們再進去看下客家古建筑是怎樣的
【解說】十月,仙坑古村重新迎來了研學的學生。
【現場】發放補助
【同期】研學公司葉淑娟:開始發,叫一個名字就來一個,葉淑平、歐陽慧、來一個數一個,錢要當面點清楚來,馮慕蘭5160元
【同期】葉錦堂:做多點錢來啊
【解說】村民陸續領到了參與研學活動的第一筆報酬,葉錦堂的努力開始得到回報。
【旁白】葉錦堂:我們鄉村振興這一塊雖然中間遇到很多波折,很多困難,但是通過和村民大家一起努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難,整體上一年多的努力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今年在家的村民基本上通過研學帶學生這塊,都可以增收三到四萬元的收入,接下來我們整個村還有其他的旅游項目在推進,通過大家的努力,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
【解說】一方水鏡,一池清影。千百年來,圍屋外云卷云舒,天井內花開花落,圍屋用它厚重的身軀,筑起了客家人永遠的家園。
【解說詞】四季的輪回,是自然賜予的神奇和偉大。春茶吐綠,夏荷搖翠,秋高魚肥,朔風臘香。四季流轉間,圍屋人家清歡有味。
第二集 四季清歡
【字幕】廣東紫金南嶺鎮
【現場】小心點
【解說詞】三月,一場清明雨剛剛停歇,紫金南嶺海拔千米的高山,漫坡的茶樹迎來了新綠。廖小娟和兩位嬸嬸趁天晴上山,采摘新茶。
【同期】廖小娟:四月四號,阿金阿姨帶叔公從臺灣回來,年紀那么大了,回來一次少一次。清明的茶葉最靚的,摘點給他帶回(臺灣)去,家鄉的味道他很懷念的。
【解說詞】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沖泡香氣馥郁。而在當地,它還被當作一種傳統美食的重要輔料。
【解說詞】擂茶,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茶葉、芝麻、花生,研磨成糊,沖開水和勻,再配上炒米、生姜等配菜,色澤清亮,醇香可口。過去,擂缽和擂棍是紫金南嶺人家廚房的標配。每當有親朋遠道而來,都會擂一碗茶待客。
【字幕】南嶺德先樓
【解說詞】廖小娟的大叔公鐘百春即將從臺灣回來探親,整個德先樓都為此開始忙碌起來。
【解說詞】鐘雨金,廖小娟的二叔公,一大早就在堂前屋后打掃衛生,迎接久未謀面的大哥回家。
【同期】廖小娟:大叔公沒問題,身體挺好,家里人不用擔心 ,我妹夫開車送他回來,如果不塞車,就可能比較早回到。
【旁白】鐘雨金:很快就到(深圳)了,才一個小時左右 不會很久,可能最后一次(回來),回到臺灣會申請到美國去,他兒子在美國 。
【解說詞】鐘雨金是德先樓的第三代主人。清朝末年,鐘雨金的爺爺在潮汕地區經營木材生意,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氐郊亦l后開始建造德先樓。整座樓依山而建,分上下兩層共122間房屋。由于耗資巨大,前后歷經兩代人30多年才最終建成。然而,德先樓建成之后,鐘家便開始衰落。鐘雨金11歲那年,他的大哥鐘百春從廣州輾轉去了臺灣。
【同期】鐘雨金:這是德先樓,以前的,不是現在的,童年之時的記憶。我家是大地主,南嶺解放,紫金解放,保全不了那么多人口,全部去了香港,現在人就多了,一百幾十號人??图胰苏f的有時衰,有時興,沒有定數的,人生就是這樣過來的。
【現場】德先樓創建于濟懷公第三代
【解說詞】1984年,鐘雨金重新回到德先樓。面對近乎殘破的祖屋,開始了長達30年的維修。百年老屋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同期】家人:我來我來,小心小心,我來我來,你下來,你下來。
【解說詞】年逾九旬的大叔公鐘百春回到了德先樓,由于年事已高,行動已經不太方便。
【同期】家人:他真的是心系德先樓,心心念念都是德先樓。
鐘百春:爸爸,今天大哥帶我們來看你了。
家人:他從臺灣回來,昨天晚上回來的,現在來敬你。
【同期】鐘百春:德先樓,保佑它,千年萬世!
【解說詞】鐘百春在心心念念的父母墓地,拜上一拜,德先樓的百年興衰在這里歸于平靜。
【解說詞】趁著大叔公掃墓還沒有回來,廖小娟開始抓緊時間制作擂茶。當茶葉中的茶多酚和鮮嫩的刺芹、羅勒相遇,解除油膩的同時,清香四溢。而這樣的鄉土美味,還帶有清熱解毒、潤腸開胃的功效。
【同期】廖小娟:吃擂茶,大家來吃擂茶,擂好了,來啊。
廖小娟:這個客家擂茶。
鐘百春:哦!擂茶。
廖小娟:對,擂茶。你在臺灣有沒有搞擂茶喝?
鐘百春: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擂茶,我告訴你。
鐘雨金:來,啊,對。
廖小娟:這是生姜,你弟對你很好,我怕你忘記他了,你那么長時間才回來,十年前回來的。
鐘百春:我忘記什么也忘記(不了弟弟,誰都能忘記,也忘記不了他。
【解說詞】一碗擂茶記鄉愁。久別重逢的親人,以這種傳統而淳樸的方式,讓親情溫馨彌漫。
【字幕】廣東東源蘇家圍
【解說詞】數百里之外,夏季,蘇家圍的芋荷亭亭如蓋。蘇阿姨夫妻倆開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現場】蘇阿姨VS丈夫
蘇麗丹丈夫:這個芋荷好靚?。?/p>
蘇麗丹:可以啊,最好的了。
【解說詞】芋荷,這種天南星科的芋屬植物,有著與荷葉相似的外表。不同于常見的芋頭,它的價值不在根莖,而在于其富含養分和纖維的葉柄。
【旁白】蘇麗丹:這個吃的時候就好吃,又脆又甜。
【解說詞】很難考究人們從何時起,發現這種植物的妙處。清炒芋梗,是夏天里蘇家圍的一道家常菜。
【解說詞】芋梗味道清甜,但卻有著時令要求。春季過嫩,不宜采摘;秋冬太老,無法保證口感。于是在當地便有了一種更長久的保存方法。
【旁白】蘇麗丹丈夫:曬干了炒豬肉很好吃的
【解說詞】分割、晾曬。蘇阿姨和丈夫正在完成制作酸辣梗的第一道工序。這種小眾腌菜,在蘇家圍有著近百年的歷史。相傳,蘇家圍的開基祖是北宋文豪蘇東坡的第十一世孫——蘇秀弘,因為出仕為官,他落居此地,開枝散葉。如今雖然人事有代謝,但這個東江邊的古老村落,依舊山環水繞,綠竹掩映,圍屋如簇。
【解說詞】蘇阿姨的酸辣梗在當地小有名氣,銷路越來越廣。
【現場】蘇阿姨丈夫:這個30斤。
【解說詞】蘇阿姨和丈夫開始向村民收購芋梗。
【同期】蘇麗丹丈夫:前兩年都是6毛(每斤),現在我搞這個腌制廠,保底1塊錢(每斤)。
【同期】蘇麗丹VS丈夫
蘇麗丹:五六萬塊錢就收得到的,比打工,對吧?
丈夫:老人家六十幾歲了你還想做什么?做幾年可以做幾十萬來,打工也好辛苦的,我也出去打過工的。
【解說詞】經過大約6個小時的暴曬。芋梗中的水份幾乎蒸發殆盡。這些曬好的芋梗必須趕在天黑前收集、捆扎和清洗。然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酸湯中,等待一次蛻變。
【同期】蘇麗丹丈夫:這個辣梗呢,如果曬干的,有四五天就可以吃,如果沒有曬干,兩三天就可以吃。
【解說詞】在恪守傳統的忙碌中,時光飛逝。第一批芋梗已經完成了最后的蛻變。
【同期】蘇麗丹VS丈夫
丈夫:腌多幾天就可以吃了。
蘇麗丹好靚??!看,這芋梗好靚。顏色各方面,新鮮。
【解說詞】口感酸辣,搭配魚類或者肉類烹飪,能夠很好地掩蓋其腥膻氣味,開胃爽口。
【現場】顧客:都說你的辣梗很好吃,裝多幾瓶給我。先放在這。
【解說詞】這些腌制好的酸辣梗,將會在一周內售賣一空。然后腌制和銷售周而復始,持續整個夏季。
【解說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的饋贈配合樸素的智慧,這是人們生活本來的樣子。
【解說詞】清晨五點,肖春歡兄弟倆乘夜色出發,他們要在天亮前趕到村子北面的河邊。接下來的一天一夜,是屬于他們的捕魚時間。肖春歡只需耐心等待。
【同期】肖春歡:有幾條黃尾魚,這座魚梁是我們六家人一起建的,每天兩家人守一天,輪流捕魚。
【解說詞】魚梁,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木樁、竹篾、藤條制成U型的漏水竹排,前低后高,前寬后窄,魚能入而不能出?!对娊?齊風》云:“敝笱在梁, 其魚魴鱮;敝笱在梁, 其魚唯唯?!敝邤r水捕魚,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夏商時期。
【同期】肖春歡:我們祖宗在這里定居就開始用魚梁捕魚,到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竹席下面留有很多空隙,讓魚從空隙中進來,還有前面的梁頭,魚一沖進來就直接到竹席上了,我們直接撿魚就行了。
【字幕】廣東連平肖屋村
【解說詞】肖屋村位于九連山腹地,新豐江上游。每年的秋季,這里水美魚肥。獨特的地理條件,加上村民對祖輩生存技藝的懷念,肖屋村的魚梁一直沿用至今。然而,捕魚早已不再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生計。
【同期】肖春歡:(上世紀)70年代我就跟著老一輩做魚梁,后來分田單干,我就去深圳打工,沒有賺到什么錢就回家了,現在生態也比較好,我就重新開始做魚梁,也做了好多年了。
【解說詞】肖春歡從小跟隨父親捕魚,對魚梁的建造和使用得心應手。
【解說詞】魚梁分為梁頭和梁身,梁頭設置在水下河床正中央,由一根8米長的松木支撐。一排排竹篾從梁頭延伸出水面,固定在由藤蘿編織的石柱上,組成大約30米長的梁身。竹篾的編織,留有稀疏網格,捕大放小,這是村民一直遵循的自然法則。
【同期】肖春歡:一座魚梁造好后,每年都要小修一次,到了第三年基本上就要重新再建。
【解說詞】一場大暴雨不期而至,上游山洪暴發,肖春歡的魚梁被淹了。
【同期】肖春歡:這么大雨,要幾天水位才會退,起碼要兩三天后才能看到魚梁,幾天都沒有收入了。
【解說詞】暴雨引發的洪水不僅讓肖春歡顆粒無收,還對魚梁造成了損壞。雨還在下,肖春歡已經開始重新備料,以備洪水退去后及時修補魚梁。平日里各自忙碌的魚梁合伙人聚在一起。中午,肖春歡下廚。
【旁白】肖春歡:大家一起吃,方便開工,平時就一個人吃,小孩都去打工了,就自己回來做飯,我們主要就是做魚吃,有空回來煮魚、豬肉、青菜。很簡單的。餓了,這魚很好吃的。
【解說詞】魚梁上捕到的魚做成了簡單幾個小菜,雖不豐盛,倒也自足。
【解說詞】雨終于停了,洪水退去,魚梁第一個石柱剛剛浮出水面。肖春歡抓緊時間置換新的竹席,加固梁身。
【解說詞】午后,風吹云散,河水逐漸清澈,新豐江的魚群開始活躍起來。肖春歡期待的熱鬧場面,再一次上演。尋常人家的生活,在四季嬗變中繼續。
【解說詞】入冬后的嶺南,氣溫的變化雖不如北方強烈,可人們對于季節的敏感卻在飲食中得到熱情地釋放。臘味,悄然成為了餐桌上的主角。
【現場】陳東成VS送肉師傅
陳東成:藍塘土豬肉降價了,哪里的肉都降價了,你知道吧?質量一定要抓好了,你跟老板講,千萬要記得。
送肉師傅:豬肉很貴啊!40元一斤。
【解說詞】陳東成正忙于準備制作客家人非常喜愛的臘味。這是冬季專屬的醇厚味道。
【旁白】陳東成:瘦肉40來斤,肥肉20來斤,加(其他)一起100來斤,比去年少了差不多一半。
【字幕】陳東成
【解說詞】陳東成,有著30多年臘味制作經驗。他做的臘味無論是選料還是加工都追求上乘品質。
【同期】陳東成:我從學徒開始做起,剛開始三年都虧本,不好的不敢賣給顧客吃。
【解說詞】受市場環境影響,今年的豬肉價格上漲,陳東成謹慎對待,打算把它做成工序最復雜、最受歡迎的臘腸。肉筋少的后腿肉切塊,攪碎;醇香的汾酒和上等的生抽拌入其中,起到提鮮和去腥的作用。
【同期】陳東成:老傳統的做法,選料都是上乘材料,全部肥肉,不行都不要,全部都扔掉,我做了30多年,有顧客跟隨了我30多年到如今。
【解說詞】羊腸堅韌有彈性,用來作為腸衣最為合適。灌好的香腸此時被平鋪在案板上,使用專門的模具打孔,這是香腸內部通風和防腐的關鍵。做完這些后 ,香腸用麻繩束緊分段,成為臘腸的雛形。
【旁白】陳東成:如果是像這樣的天氣,一個星期就能曬干,如果天氣不好,就要曬多一到兩天,天氣好的話,提前一天收,全部靠天然風干的。國慶節前后(開始做),一直到11月(農歷)尾,天氣好就做,天氣不好就不做,沒有好天氣就不敢做。
【解說詞】當溫度、濕度、光照都處于合適的范圍,香腸中的脂肪和蛋白質開始快速氧化、降解,最終形成其獨有的揮發性風味,完成蛻變。新一批臘味收獲,陳東成按照慣例邀請老友來嘗鮮。
【現場】陳東成與發?。汉梦兜?,有花味,有蜜味。
【解說詞】雖然大家早已有了各自的生活和事業,但話題卻繞不開年少時的記憶。
【同期】發小:味道還可以
陳東成:巖臺就在這邊.
發?。簬r臺在那個角落。
陳東成:東南西北,很多的,全部人都搬走了。
【字幕】廣東源城上城
【解說詞】陳東成的鄰居們,大多搬離了老城。老城,曾是河源城市的中心,依靠東江和新豐江的發達水運,這里曾經祠堂林立、樓門聳峙。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像陳氏宗祠一樣的圍屋,已散落在鱗次櫛比的樓宇和狹小逼仄的街巷中。
【旁白】陳東成:我在這里土生土長的,在這里全部的鄰里關系都很好,環境也好,鄰里也好,都可以。你讓我去外面的高樓大廈住,我們也不習慣,我大女兒有現代小區給我住,我不想去,住不慣。
【解說詞】隨著天氣日漸轉涼,制作臘味的周期縮短,工作量開始加大,陳東成的姐姐和妹妹也來幫忙。因為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所以一家人分外珍惜這份時節和天氣的饋贈。一門道法自然的手藝,終老一條街巷的人生。懂得風吹日曬的蛻變,就更能理解這份唇齒留香的平淡。臘味飄香,既是客家人的生存哲學和處世智慧,也是藏納于基因深處的美好愿景。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輪回的輾轉,圍屋里的庸常生活,總有一些清雅與恬適。不亂于心,不畏將來,或許便是最好的安排。
【解說詞】
從中原出發,客家人開枝散葉,播衍神州,遍布五洋。無論走得多遠,他們從不曾忘記來時的路。他們根在中國,脈系河洛,情牽桑梓。
第四集 根脈相連
【字幕】馬來西亞 沙巴州 丹南縣
【解說詞】75歲的馬來西亞華人張英才計劃今年第二次回鄉探親。這一次,他打算帶家人一起返鄉。
【同期】張英才:大家今天一起商量一下,本來我和你媽媽打算8月中旬或者9月回鄉一趟,因為你媽媽遇到一個姐姐,你們叫阿姨,沒有見過面的,80多歲了。你媽媽(6月)回鄉只是經過,見面只聊了一個來小時,沒有聊夠。這次回去想好好聚聚??磧簩O誰有空可以一起回去的。
張英才女兒:學校要上課啊,不行。
張英才兒女:那段時間放假是11月中旬 11月尾 小學是到11月尾
張英才:這樣,誰不去就買機票,誰去的就一起去。
【解說詞】1937年,張英才的父親受英屬渣打公司的招募,從老家廣東龍川縣通衢鎮出發,遠赴馬來西亞墾殖。
【同期】張英才:前面看到的油棕樹是第一期種的,80年前的時候我們中國人來到這里,就是在這些地方開壩耕種。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有些是第四代了。
【旁白】張英才:聽我爸說從中國來這里很艱難。最初從(龍川)老隆坐船到惠州,從惠州坐火車到香港,在香港又逗留一段時間因為要等船,才能夠來到馬來西亞。如果慢的話要30天才能到達。我爸說聽到丹南縣地方比較好,有水,可以耕田。所以就坐火車從亞庇來到丹南??梢哉f是在這里落地生根了。
【解說詞】馬來西亞沙巴州,被稱為 “風下之鄉”,雖然三面臨海,卻極少遭受臺風的襲擊。內陸盆地丹南縣更是叢林密布、土地肥沃。1882年,為了開發當時的英屬殖民地北婆羅洲,也就是現在的沙巴州,渣打公司大規模招募華工前來墾殖,第一批應募而來的華工清一色都是廣東龍川人。此后的60年間,東江流域的客家人紛紛前往墾殖。張英才的父親和他的龍川老鄉成為了沙巴州丹南縣的最早一批拓荒者。
【同期】客家人1:我爸說是當時中國有內亂,為了逃避戰爭就過來了。應該是一九三幾年,應該是的。來到這里就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客家人2:全部都是在(沙巴州)古達上岸。
客家人3:對,那時候還用籮擔挑著人來。 我奶奶說她是用籮擔,因為我爸爸兩兄弟,挑籮擔,左一個,右一個。
【解說詞】今天,沙巴州的華人超過70萬,僅龍川人就達17萬。無論是廣府人、客家人還是閩南人,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客家話成為這里的通用語言。
【解說詞】油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油經濟作物之一,含油量高達50%,被稱為“世界油王”。
【馬來語同期】 張英才:有很多油棕果嗎?
工人:有很多,一英畝大概3噸油棕果。
張英才:有沒有到新的地方去種?
工人:是,打算到新的地方去種。
解說:客家人剛到丹南,以種植水稻、花生等短期經濟作物為主,后來由于水患和人工短缺,他們開始考慮種植長期經濟作物。
【旁白】張英才:它的果長出來就看顏色,轉紅色,頂部會掉下一兩粒的時候,就熟了,可以采。
解說:采摘油棕果是一項繁重的體力活,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需要采摘2-3噸。
【同期】張英才:像這樣,兩個星期來巡查一次,看到有熟的就采,只是采果的工人比較辛苦,因為要用力。我最先種的那一批,有20英畝,現在已經有20年樹齡了。
【旁白】張英才:大約在1998年的時候,我是農業商會小組的組員,我發覺他們的油棕在潮濕地帶,時常有水淹的地方都會生長,所以我就跟幾位農友談,我們不如試種油棕。因為我們做農也好,也是一個生意的投資,要看哪一個種植物的價錢,或者收入比較好的來做。
解說:在馬來西亞政府和客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如今,油棕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主要經濟作物。
【同期】張英才:這個叫油棕果,你看它的表面有油??梢哉碜鍪秤糜?。
【解說詞】客家人在異域他鄉立足,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因為他們懂得靈活變通。無論是對土地因地制宜的使用,還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解說詞】去殼的黃豆經過浸泡、打漿、再次打漿……工藝雖然繁瑣,但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豆質的細膩。張英才的家鄉廣東龍川縣,素來以出產豆腐聞名。他的父親從家鄉來到丹南后,把豆腐的制作工藝也帶了過來,并傳到了張英才手中。
【旁白】張英才:我們丹南縣的龍川人大多數都會做豆腐,我愛人就是她媽媽教她的,她也會做。我就是我爸爸教我做豆腐的。以后我就想到做豆腐這門生意。
【解說詞】30年前,務農之余,憑借手藝,張英才夫妻開辦了這間豆腐坊。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張英才不斷地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改良。
【旁白】張英才:這些是我一步一步想出來,因為當時用大鍋、用柴,煮漿都煮不了多少。那時候我們生意比較好,比較多人來我這里進貨,我就想到(用機器)一次可以做一千塊豆腐,平時如果用鍋來做,就只有一兩百塊。
【解說詞】攪拌、過濾、煮漿……每一道工序,他們都稔熟于心,配合默契。合理的生產流程、恰到好處的石膏配比以及優質的水源,讓張英才的豆腐坊在丹南縣遠近聞名。
【馬來語同期】張能春(張英才兒子):你經常買豆腐吃嗎?
客人:是的。
張能春(張英才兒子):你買回去怎么煮?
客人:我用來煮湯,和魚一起煮。先放魚,再放豆腐。
鄭秋云(張英才老婆):再放點西紅柿,還有酸菜,味道會更好。
客人:哦,好的,謝謝你。】
【同期】張能春:她是清真的,回教,她也買我們華人的豆腐,她覺得華人的豆腐比較好。土著做的豆腐吃下去有點酸味。她也是喜歡選華人的豆腐?!?/span>
【解說詞】直到今天,除了聘請個別工人外,豆腐坊仍然是全家總動員,六個子女全部都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能,傳統的手工藝在年輕人身上得到了傳承。
【旁白】張英才:他們小時候都會幫忙做豆腐?,F在他們有工作,在星期天或者假期,他們看到我們辛苦,工人不夠都會回來幫忙?!?/span>
【同期】張英才女兒(張秀容):抓住這塊豆腐,輕輕地戳個洞,不要這么大力,輕輕的。不要戳到下面,就在表面戳洞。塞肉餡進去,哇,好棒哦。放平它。
【解說詞】每到周末,在各個城市忙碌的子女們紛紛回到丹南,與老兩口團聚,這是他們一直堅持的傳統。
【同期】他太想吃了。我想吃不可以嗎?不可以。
【解說詞】自張英才的父親下南洋開始,張家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家族。
【同期】張英才:再過來就是我們的家人。這個是曾祖父。這就是在我們中國的大伯,因為他兩歲的時候,曾祖父就放他在中國。沒有帶他過來這間是老家,我們曾祖父的老家就是這間。
孫女:在哪里?在中國哪里?
張英才:在中國龍川。
孫女:龍川
大家吃飯。 夾菜給老人家
【同期】張英才:子權是你的哥哥嗎
鄭秋云:堂弟。
鄭秋云:HELLO,認不認出來我,我是秋云。
子權:是啊,我知道。
鄭秋云:第一次見到你的臉,不認識,沒有見過。我們打算11月放大假一個多月,我們過去玩,到時找你。我的電話又響了。
【解說詞】今年6月,張英才夫妻回鄉探親時,妻子鄭秋云第一次見到了被父親留在老家龍川的親姐姐,由于時間原因,兩人僅僅見了一面就匆匆作別,他們希望能盡快再次相聚。
【同期】鄭秋云:兩姐妹是第一次見面,我爸離開中國后沒有回去過老家,我姐姐也不認識我爸爸,我也不認識我姐姐。我姐姐4歲的時候,我爸就來南洋了。那時候抗日戰爭沒有通信。十幾二十年,我爸的生活也比較苦,也沒有通信。現在我姐姐都80歲了,我一想到,心就掛念她,很想再回去一次找她。
【解說詞】客家人下南洋,是一場生死未卜的冒險,當拿到遠走他鄉的那張船票時,他們的內心是有顧慮的。每一個離鄉的家庭,都會留下其中一個小孩,以延續根脈。鄭秋云的姐姐和張英才的哥哥因此被留在了老家龍川。
【同期】學生:校長早安!老師早安!
【解說詞】每天早晨,丹南文新小學的走廊里,都會有一群學生自發學習和分享一周華文詞匯。
【同期】校長:關于電腦設備的,它的價錢大概是900令吉一套,一整套完整的。然后老師也去看了,覺得可以,適合我們的學生用。差不多是這個款式,比這個舊一點點。因為比較多人用。
張英才:能夠購買回來給學生用,對學生也是很好的。那么我們董事會就通過校長的這個建議。
張能春:一定要做這個,我贊助這個全部的費用。
校長:那我們代表校方先謝謝副董事長。
【解說詞】客家人來到丹南,立穩腳跟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興資辦學。他們先后創建了12所華文學校,其中就包括張英才的母校——文新小學。但由于戰亂,張英才六年級未畢業就被迫輟學務農。
【旁白】張英才:我原本沒有讀到什么書,因為小時候我爸剛來到開壩,又遇到我出生時是抗戰時期,所以我讀到小學就沒有再讀了。
【解說詞】張英才希望下一代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從28歲開始,義務服務于文新小學的董事會,持續時間長達47年。
【旁白】張英才:我二十來歲就開始參加社團工作,尤其是學校,幫忙去籌款、建校。上午我就做農務,下午我就出來幫忙。我們是沒有薪資的,都是自愿出來幫忙的?!?/span>
【同期】張英才:這個賬本是在1993年的時候,我第一次會議都有做這本記錄。做什么用的我們都有記錄。還有我們每年都會發給每一個贊助人,或者在布告欄公開,給他們知道,我們捐了多少錢,做什么用途。
【解說詞】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師資由政府負責,校舍、獎勵以及其他硬件的投入全部由董事會負責。除了務農和經營豆腐坊,張英才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學校。
【同期】張能春:長度是27寸,寬度是19寸。
【解說詞】張英才把兒子張能春也帶入了董事會,接力公益事業。
文新小學創建之初,招收的學生全部是華人子弟,但在過去的10年間,華人子弟紛紛向大城市發展,文新小學的生源轉變成為以本地土著生為主。
【旁白】張英才:我希望我的母校保留下來,支撐下去,使我們附近的學生和子弟有機會和地點來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
張英才:雖然我沒有讀到什么書,但是大概的我還可以寫寫,有時間就寫(回憶錄),多少都寫一點,集合起來,訂成一本手冊或者記錄這樣保留下來。希望我的小孩,下一代能夠知道我們有這樣的來歷。
【同期】何晨容( 54歲 河源墩頭):我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我是來自中國廣東河源墩頭,我還沒有回過老家,希望有機會帶我的家人一起回去探親。
戴莉芬(65歲 ):我是馬來西亞第三代客家人,我祖籍是在深圳寶安。
楊輝青 (河源龍川):我的祖籍是在廣東龍川紫市鎮,我還沒有回去過龍川。
陳天陽( 76歲 江門鶴山):我曾經回去過鶴山,但是我已經找不到我父母的地址。
楊永青( 63歲 龍川石嶺):我的老家就在廣東省龍川縣石子嶺,我回鄉有兩三次。
賴仿賢 (71歲 紫金古竹):我的老家在紫金古竹,我回鄉有5次。
楊愛強 (65歲 龍川馬布塘):我已經回老家8次,第一次回鄉是1992年。
鐘劍輝 (46歲 龍川鶴市):我們年輕一代要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
【字幕】廣東 龍川 通衢鎮
【同期】
這個老房子就是原來我們的爺爺在這里住的,就在這間瓦房住的。那時候做裁縫就在街尾,走下去有一間店。是啊,變了。
【旁白】【張英才:小的時候我經常聽老人說家鄉的事,我聽老人講得多,大約都知道什么地名,像通衢、鶴市,說每次赴墟的時候就到鶴市,包括樁頭、紫市,都在鶴市見面。第一次回來村里人還以為我在廣州打工回來,不是南洋回來的。我說我是“南洋仔”,他們都不信?!?/span>
【同期】我第二次見妹妹了,多虧老天的關照,好久沒有見 第二次見你了。這是小孩的爸爸,這是我的哥哥。
【解說詞】從1991年第一次返鄉開始,張英才幾乎每年都會回鄉探親一次。每一次回來,都像第一次那樣感動。
【旁白】張英才:雖然我出生在馬來西亞,但一踏上這片土地,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就屬于這里。
【解說詞】這里,就是他們的根,根,就在血脈深處的基因里,就在風雨飄搖的圍屋里。
【解說詞】古鎮古村,承載著鄉愁。一縷炊煙,一溪清流,一句鄉音,便是一抹情懷。古鎮古村,也寄托著希望。一項新政,一門技藝,一個產業,便是一方未來。
第五集 古村嬗變
【字幕】河源 林寨鎮
【解說詞】和平縣林寨鎮樓鎮村,春節剛過,村民們還沉浸在節日喜慶的氛圍中。然而,在福樓醒獅文化公司的辦公室里,公司負責人陳金明卻顯得很著急。
【同期】陳金明:章程寫得很清楚的,這個月30日之前,簽了協議的村民,如果沒有打款或者沒有登記申請延遲(繳納股金),就當做自動放棄,因為這個事情任何人不能例外……除非是向我們說過 事先登記下來。
陳金明:是,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們要把所有人的電話一個一個寫下來,逐個逐個去通知他們,所以說盡快在3月30日之前把這件事處理好,好吧?那么就沒什么其他事情了,開會也是浪費時間。
【同期】陳金明:種了很多花生嗎?還沒有種下去,還不如不要種啦,搬過來我那邊吧。你過來我能輕松一點,我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起碼你什么都能跟,這么多人做事情肯定要找個人去跟進,是吧,可以試一下,試一兩個月嘛,試著試著肯定行的。
【解說詞】2018年底,樓鎮村成立了由村委會、村民和陳金明持股的福樓醒獅文化公司,希望通過“傳統特色文化產業+金融”扶貧,助推脫貧攻堅。三個月過去了,仍有部分村民遲遲未繳納股金,陳金明必須盡快發動他們參與到醒獅產業中。
【同期】陳金明:差不多了吧,快點快點快點
【解說詞】2015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陳金明回到家鄉林寨,創辦了個人醒獅作坊。
【同期】陳金明:我回來過年的時候,看到我們村里很多人平時都沒什么事做,而且當時我剛好有一部分工序是可以搬回林寨來的,所以就先把它搬回來林寨一部分,試試看,后來我們在廣州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當時就下決心慢慢地把這個產業全部移回來,到2015年的時候,我們就把它全部搬回來了。
【解說詞】經過三年多的苦心經營,陳金明所在的樓鎮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醒獅制作中。引起了政府關注。在深圳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成立了由村委會、村民和陳金明持股的村級醒獅文化公司。
【現場】親愛的朋友們,您現在正在收看收聽的是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向全球直播的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
【同期】陳金明:2019年春晚的第二個節目,百獅鬧新春用的是我們公司的產品,這個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也不了解醒獅,也不知道這個項目能不能賺錢,所以我就希望通過今年的努力,讓大家看到這個醒獅是可以賺錢的。
【同期】陳金明:我們小時候就是在這個林寨古村長大的,我們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一家一戶挨在一起的,我們小時候在這里跑來跑去,跑來跑去
【解說詞】
林寨,傳統客家古村落,臨水而立,因人而盛。舊時的林寨碼頭,商船沿著浰江匯入東江,往返于老隆、河源、惠州、東莞、廣州之間。發達的商業為林寨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全鎮建有圍屋兩百多座,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四角樓古建筑群。時移世易,隨著水運衰落,古村漸漸零落。陳金明的父親和許多林寨人一樣外出謀生,最后落腳在佛山學習醒獅制作手藝。
【同期】陳金明:三圈,這個繞過來,繞過去,扯緊扯緊
【旁白】陳金明:我的爸爸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都已經在佛山扎這個醒獅,我這個技藝是我們祖傳的,我阿公傳下來的,我16歲畢業就出去廣州跟我父親學這個醒獅扎作技藝,一直到現在,我自己都做了29年了。
【解說詞】醒獅,一種地道的廣東傳統民間舞蹈。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每逢節慶,必有醒獅助興。隨著人口的遷徙,醒獅也盛行于東南亞各地。
【同期】陳金明:我們的醒獅,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出口東南亞的,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集中的地方,是我們的主要市場。
【解說詞】每年,東南亞醒獅的需求量約五萬頭,而其中的三分之一來自林寨。
【旁白】陳金明:今年的產量預計會達到一萬五千頭以上。
【現場】陳東靜:很多花花花,走過去,跟著爸爸走過去,走這邊
【解說詞】陳東靜,樓鎮村村民,自2007年起,一直跟隨陳金明在廣州從事醒獅制作。陳東靜負責的工序是描畫,這也是醒獅制作中最難的一步。
【旁白】陳東靜:畫獅頭,最重要就是手要穩,底色要均勻,然后花紋線條要流暢,這個需要長期反復練習才能做到的。
【旁白】陳金明:東靜高中畢業之后就一直跟著我們做到現在了,我們搬回林寨,她也跟著回來,后來她的老公跟著回來學習畫獅子,目前,東靜在我們年輕的畫工來說她技術是最好的。
【解說詞】扎架、貼紙、描畫、裝飾,醒獅的制作有大大小小幾十道工序。在傳統的醒獅制作中,這些繁復的工序通常由一人獨自完成。但這種傳統的方式難以復制。經過多年研究和改良工藝制作流程,陳金明獨創拆分式流水工藝制作模式。
【同期】陳金明:這是模具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當時學的時候,我爸爸教我的時候,要兩個禮拜才能扎一個獅子,有一百多道工序,后來我就想,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個模具,讓我們村民更容易學,更容易上手。
【解說詞】最終,扎作這一步的1300個扎點,精簡到600多個,然后被分派到三個步驟之中,以模塊化進行制作,大大提高了醒獅的生產效率,村民可以輕松在家從事醒獅制作,讓醒獅量產成為了可能。
【同期】陳東靜:你的乙字怎么寫成這樣子啊?是要往前彎的,這里已經像一個轉角了,已經這樣了,好像有點這種感覺,你知道嗎?你改一下看看,老師會怎樣說。
【同期】陳東靜:那時候因為條件問題,讓他自己先回來老家讀書,后來就看到孩子慢慢變得沒有人去管,然后在家里沒有人教,所以后來主要是以這個為決心才回來的。
【解說詞】制作醒獅用的竹子,含水量不能太高,對韌性也有要求。肇慶廣寧的粉竹竹節間距長,質地柔韌,是扎制醒獅的首選。由于需求量大,近年來經常斷供。
【現場】陳金明:它這種竹子,它跟我們的竹子不同,我們的竹子比較薄,質地比較軟,不夠拉力。
【同期】陳金明:你看到有竹子堆的地方,下車給我們看一下就行
【解說詞】為了順利完成新加坡的訂單,兌現向村民的承諾,陳金明親自到肇慶廣寧縣挑選竹子。
【字幕】肇慶 廣寧
【同期】陳金明:竹編來說,這里的竹子是最漂亮的
陳金明:二、四、六
竹商人:這個生長時間就長一點
【同期】陳金明:廣寧竹值錢就值在這個地方,我最喜歡廣寧竹。一、二、三,這個絕對有60公分,最靚的,我告訴你。一破,就不用畫尺寸了,就是這個長度,剛剛好的。為什么我要自己開竹子,就這個原因。
【解說詞】竹子挑選好了,陳金明又趕往河北,他需要找到適合制作醒獅的羊毛。
【字幕】河北 清河
【同期】陳金明:哦,這個就是你所說的,將要賣給我們的貨對不對 (不是 這個都選出來不能用 待會得看原皮)因為這個皮我不怎么感興趣
羊毛商:我買回來的是沒有染色,沒有漂白的,在外面
陳金明:我知道,這是漂過的嘛
陳金明:一坨坨,時間一放,袋子一壓,獅子就不好了,我跟你直說,這個是新西蘭的好皮,因為它毛短啊,兩個完全不同的級別,我跟你說
陳金明:這個多少錢?
羊毛商:按照市場價,這種沒有180元你拿不了
陳金明:如果讓我挑的話,我情愿拿200塊的這張,我也不會要你這100塊的,因為我買一批回去,你給我摻了幾十張這個,我也沒有辦法。所以你要挑一萬張毛,我跟你說沒有幾天你是挑不下來的。我們挑的時候肯定在這里寫一個名字。這張好像不行,這樣不要。
陳金明:可以嘛。
【同期】陳金明:這些原材料的價格低一點,我們公司的利潤就會高一點,村民們也可以分多一點,所以我認為這一趟跑幾千公里也是值得的。
【字幕】陳東靜的二嫂:李雪梅
【同期】陳東靜:什么來的?吃的嗎?
二嫂:阿琪
陳東靜:娘娘啊 你有沒有叫娘娘(舅媽)
【同期】二嫂:靜
陳東靜:畫得怎么樣?
二嫂:差不多還是這樣。
陳東靜:這一筆要早一點轉彎下來,不用直了再轉彎。
陳東靜:為了可以盡快讓你上手,上手了你不就可以賺錢了嗎?
【解說】在陳東靜的鼓勵下,在深圳務工的二嫂也回到了林寨,開始學習醒獅描畫。
【旁白】陳東靜:她也是比較注重孩子的教育方面,希望能給他更好的教育,然后我也是,最重要的還是這一點共鳴吧。
【現場】陳東靜:就是這樣,很棒
【同期】陳東靜:以前在外面城市 你就天天上下班,或者有空出去逛逛街,我反而覺得現在在這里的話,回來家里之后,覺得更有樂趣一點,更有意義嘛,一開始我們住進來這個房子,及很破爛很破舊的,然后慢慢自己在生活上,覺得哪里不好啊,會去調整一下,添加一點什么東西啊 然后呢 現在就感覺整個家舒適多了。
【現場】陳金明:倒...... 吶,每一張都有我的名字 白色的每張都有我的“明”字。
【同期】陳金明:當時,我把醒獅產業搬回我們林寨古村,我的家人一直是反對的,因為這個畢竟是我們家族的企業,現在把它拉到全村一起做,這是關系到我們全村的收入問題,到底行不行呢?你說我能夠不 拼命去干嗎?
【解說詞】醒獅制作進入了“撲紙”工序?!皳浼垺保簿褪窃谥耋傻墓羌苌像押采w一層白紙,等待徹底晾曬干燥,才能進入描畫、裝飾工序。清明后,南方進入雨季。今年過多的雨水,獅頭無法及時晾干,后續的工序也因此停滯。能不能按時完成新加坡的醒獅訂單,陳金明沒有把握。
【字幕】陳金明的妻子:王水娣
【同期聲】陳金明:其實像這樣繼續下雨,這批醒獅再這樣下去就趕不出來了,不然就用烘爐來,烘干它。
陳金明妻子:反正下雨天就最麻煩,因為我們撲紙很難干,畫了也很難干,畫了不干那裝飾又是問題,像這些我撲好的獅頭,如果再這樣放兩三天,就會發霉,這次訂單是統一的顏色,2000個都是一樣的顏色。
陳金明:喂,全部停了???我待會兒看看,想辦法安排一臺車上來……同事說班車停開他上不來。
【現場】陳金明:哎呀 不是 要把這些泥漿先掃出去
【解說詞】6月中旬,受特大暴雨影響,林寨河水漫過河堤,新開設在林寨鎮街的醒獅作坊也被淹了。
【現場】陳金明:這些東西怕水的,一沾水就壞,上,上,好。還好還保住了這么多,還算搶救到了,不然就麻煩了,慢慢來,最后兩個收齊了,好 好
【同期】陳金明:我們那個河堤差一米五,就超過水位了,所以我昨天坐車的時候我就叫他們快點快點,快點搬,不要睡午覺了
【解說詞】天氣轉晴,獅頭終于可以在陽光下脫去多余的水份。為了加快生產進度,陳金明添置了一臺破竹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解說詞】經過幾個月的學習,陳東靜的二嫂每天可以獨立完成一個醒獅的描畫。
【同期】陳東靜:二嫂學會了之后,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我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我會覺得,自己很不容易教會了一個人
【現場】陳金明:倒 倒 一排四個放上去 一排四個 去吧不怕的,堆上去,交叉交叉堆,不然會掉下來的
【解說詞】距離交付新加坡國慶使用的那批醒獅訂單,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醒獅成品也在這兩周,陸續裝車,運往廣州,等待通關出境。
【同期】陳金明:原來我們裝貨柜,一個紙箱裝一個獅頭,每一個貨柜能裝144個獅頭,后來我們把獅背拆出來放到底部,獅頭疊上去,這樣我們一個貨柜就能裝250多個獅頭。
【解說詞】在半個月之后,由林寨村民制作的醒獅,將舞動在異國的華人盛典上。
【現場】陳金明:貼上封條。
【解說詞】今天是發工資的日子,村民們早早就來到公司。陳金明開始兌現他對村民的承諾,隨著醒獅產業的不斷壯大,村民通過醒獅制作,增加了家庭收入。
【現場】陳金明:好重啊,好重,哈哈哈。數清楚來,很不錯,6000塊錢,數清楚,肯定要數啊 不然搞錯了誰負責啊 數一下
陳東靜:謝謝老板
【現場】村民股東:最少就是一半以上股東,有什么建議或者別的什么,超過一半就有效,身份證號碼。
【解說詞】陳金明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許多村民正式繳納股金,成為福樓醒獅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
【同期】陳金明:一開始村民都不相信做這個醒獅能賺到錢,他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嘗試一下,咦 他們發現做這個醒獅工作比其他的要強。
【解說詞】新加坡訂單交貨以后,醒獅公司逐漸平穩運轉。陳金明決定擴建廠房,提高醒獅產量。
【字幕】和平縣林寨鎮人民政府
【同期】村干部:你說這個投資下去,是要入股的,不入股的話怎么保障貧困戶
村干部:你幫我管理,我一樣給股份,不然的話就做不起來
陳金明:做多的部分,就是股份公司增值的部分,就大家來分這個利潤
【解說詞】為了在全鎮推廣醒獅產業,鎮政府組織各村村民代表召開洽談會,由陳金明負責介紹項目合作框架。
【同期】陳金明: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接到有五到六個月訂單,這是計劃外的,去年按照一萬五千頭來說,今年就會超額完成,8月6日,就拿新加坡國慶來說,一次要2000個醒獅。如果能夠鎮里打造一個全鎮的文化來推廣,將來這個公司能做多久,能走多遠,我保證沒有人敢想象。大家來商量,看怎么樣將這個產業,在林寨鎮把它做好。
【同期】陳金明:既然現在村里成立了公司,來發展這個醒獅產業,我們就要想辦法怎樣去留住這些人,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包括解決他們的醫療、教育這些基本的問題,我現在拼命一點,把這個醒獅產業做起來,讓它走上正軌,哪怕以后我們不在其中了,它也能夠良好地運作。
【解說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觸摸得到富足而幸福的生活,古村,正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發生美麗嬗變。
2020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