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區蘇區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廣東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的部署要求,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2日至14日,近20家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深入我市開展“老區蘇區行?河源”大型主題采訪活動,遍訪我市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地、基層黨建一線和鄉村振興典型村鎮等,大力宣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和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進一步講好河源故事、展示河源新形象,擴大我市對外影響力。
在為期3天的主題采訪活動中,來自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中新社、南方日報、廣東廣播電視臺、羊城晚報等中央及省內主流媒體的編輯記者們,頂著炎炎烈日,先后前往連平縣大湖鎮何新屋、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舊址,和平林寨古村、古寨鎮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龍川縣黃石鎮長洲村,紫金龍窩鎮茶產業基地、蘇區革命舊(遺)址等地進行挖掘采訪,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記錄下河源老區蘇區發展舉措、創新實踐和發展變化,展現老區蘇區新形象、新風貌。
南方日報記者 陳理:
比方說我們這個林寨古鎮(村),通過這么一個寨就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生態文化、紅色文化,還有客家文化就相結合一起,大家居民的生活確實是變得越來越好,這是我一個比較深的感受。
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危藝:
我覺得何新屋內一圍一圍的(建筑)真的很有意思,是一個很有傳承的東西,很想去了解,我覺得年輕人是最大的消費群體,可能就是需要靠新媒體的朋友,把它拍成一種網紅景點,吸引年輕人 去推廣給大家。
作為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我市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創建了“海陸惠紫”、“五興龍”、“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據地,并在紫金、龍川等地成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農民運動、舉行武裝暴動、建立工農革命武裝、成立蘇維埃政權的地區之一。截至去年底,全市列入名錄的革命遺址共有248個。
在連日來的實地觀摩和體驗采訪中,各媒體的編輯記者們對河源革命老區的風土人情和紅色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真切感受到我市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推動脫貧攻堅給群眾生活帶來的喜人變化。他們表示,將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河源經濟社會取得的長足進步和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講好河源故事,為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添磚加瓦。
中新社記者 宋秀杰:
從連平到和平到紫金等一些紅色文化的點,感到河源這個紅色文化底蘊非常深,第二個就是感到河源市在開發“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走出了一個成功的路子,我們作為中央媒體,我們想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革命老區、宣傳河源,支持老區的發展、支持老區建設。
全媒體記者:楊一慧 曾敏
編輯:楊瑩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