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通過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來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也沒有一條一成不變的道路可以引導所有國家和民族實現發展振興。中國要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國強未必稱霸。——習近平
12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出席“2019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
在講話中,習近平對當今世界形勢作出了判斷:當前全球治理面臨著復雜形勢,國際秩序處在關鍵十字路口,實質是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之間何去何從的問題。
其中,關于中國人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習近平強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沒有擴張侵略的基因,秉持的是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念,不贊同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思維。
那么,中國的“一方水土”和“自己的實踐”是什么樣的?習近平曾多次闡述,并每每從歷史講起。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一個國家的走向可以從它的歷史中找到規律和趨勢。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耙院蜑橘F”“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等諺語流傳至今。
2100多年前,張騫歷經艱辛沿河西走廊西行,最終到達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地。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推動東西方平等開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跡。
600多年前,中國的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播的佳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和不斷實踐,提出和堅持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立和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莊嚴承諾。
很明顯,中華民族一直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著于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略地侵城的殖民主義。尤其是近代以來,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歷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珍惜和平,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民族。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得出的必然結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戰爭”被賦予了更多內涵。兵戎相見、戰火連天已是少數,更多的是信息戰、貿易戰,國家間的競爭已經成為常態。但是這個形勢的獲得也經歷了血與火的慘痛教訓。
上世紀上半葉以前,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戰爭、締造和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他們最強勁的呼聲,就是擺脫枷鎖、爭取獨立。
冷戰結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訴求,就是擴大合作、共同發展。
所以,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間應該在競爭中共贏,而不應該再重蹈上世紀的慘劇,這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那么中國如何發展?中國發展起來了將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兩個問題一直在國際社會上議論紛紛。在一些西方國家眼中,中國的崛起免不了“國強必霸”的道路,修昔底德陷阱是他們一直念念在茲的所謂“歷史規律”。所以,他們經常把中國的崛起類比做上世紀德國、日本,言下之意是,中國是世界不穩定的因素。
畢竟,中國是一個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大國,是人群中的大塊頭,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么走、怎么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占了自己的地盤。
但這些西方國家只是以西方文明體系中的歷史經驗來看待中國的崛起,卻忽視了這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大國,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理念和邏輯。它將給世界帶來新的發展可能。
他們應該學會傾聽中國的聲音。
在各種國際場合,習近平都向世界反復強調,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不是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人民勤勞、維護和平。只有那些習慣于威脅他人的人,才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脅。對中國人民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真誠愿望和實際行動,任何人都不應該誤讀,更不應該曲解。
的確,現行國際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來,也不需另起爐灶,而是應改革完善。各國應承擔起各自的使命責任,開展建設性對話,堅持求同存異,堅持多邊主義,為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目標發揮正能量。
中國將是重要的建設性力量,絕不是“伏地魔”。
中國也在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為一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大國,近些年,中國不僅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金磚國家密切對話等,而且將倡議一一付諸實踐,力求推動國際政治文明走向未來。
只要拋開偏見,客觀感受中國這些年的作為,就不難發現,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深刻判斷中得出的戰略抉擇。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這是中國給世界的莊嚴承諾。
編輯:張 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