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彭鎮村村民在該村墩頭古村落安貞居古炮樓附近的屋基下面,發掘出兩塊雕有紋飾的古青磚,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物考古專家李巖于11月25日辨認,初步證實該青磚系南朝至唐代時期的千年古墓磚,迄今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李巖稱,該古墓磚的發掘對今后研究和平縣墩頭古村落的人文歷史、客家人的南遷以及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較高的考古價值。
村民挖出的古青磚
村民拆除古危房,墻基驚現千年磚
據和平縣彭寨鎮彭鎮村村民曾春雷回憶,數天前,他和多位村民對古村落安貞居古炮樓周邊相距十余米遠的危房祖屋進行拆舊清理。在拆古屋屋基時,有村民發現屋基下面的泥土嵌著兩塊雕有紋飾的青磚。具有文物保護意識的曾春雷將這兩塊青磚小心翼翼地進行清洗并妥善保管。
記者趕到現場后發現,這兩塊青磚的表面均雕有類似銅錢和網狀的清晰紋飾,磚體為不規則形狀,質地較為硬實,長約23厘米、寬約10厘米。記者隨后將青磚拍照并通過微信發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物考古專家李巖進行鑒定辨別,李巖教授經過辨別后,初步認定系南朝至唐朝時期的古墓磚,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李巖稱,古墓磚的發掘對今后研究當地古村落的人文歷史以及古人類的遷徙、生產生活,有較高的科學考古價值。
原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告訴記者,出土的青磚有著極高的文物考古價值。根據實地考察,墩頭古村落的地下有可能埋藏著更多的文物,值得發掘和保護。據了解,彭寨鎮土厘村村民近日還在一處古屋墻壁上發掘出一枚民國時期的錢幣,村民小心翼翼地將其從墻壁上剝離出來,記者依稀可見錢幣的表面鑄有“十文”和“紀念幣”字樣。
墩頭村安貞居古炮樓
彭寨內藏古炮樓,亟待集資與修繕
曾春雷告訴記者,發掘古青磚的屋基位于安貞居古炮樓附近,發掘點與古炮樓相距十多米遠。曾春雷稱:“安貞居古炮樓坐落在廣東省華表抗日革命老區的墩頭村西側,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至清朝同治十年才整體竣工?!?/span>
“居住在墩頭村的村民均為曾子后裔,是明清時期曾氏祖輩從連平縣大湖鎮大湖寨遷移到這里?!?,曾春雷介紹,墩頭古炮樓呈多邊形,高四層半,為復式建筑,土木磚瓦結構,內樓梯是循墻環壁而上,一至三層石灰夯筑,四層以上用泥磚砌筑,灰瓦面。古炮樓四周設有長方形槍口和葫蘆形炮眼,起著防匪御敵的作用,炮樓四周環繞10米多寬的護城河。
記者在現場看到,墩頭村安貞居古炮樓因漏雨嚴重,部分墻體已出現坍塌現象。在彭寨鎮土厘村,也有多座建于清末至民國期間的炮樓,這些古炮樓由于長期被棄置,墻體已被藤蔓包圍,也亟待修繕和保護。為保護開發好這些炮樓,當地政府和村民眼下正籌集資金,計劃于明年開始修繕,進一步發掘墩頭藍紡織技藝、千年古磚等歷史文物以及開發當地的紅色歷史資源,保護好鄉村的歷史遺產。
村民發掘出來的錢幣
墩頭炮樓有段古,保家衛國貢獻多
據和平縣彭寨鎮墩頭古村落村民曾林光介紹,墩頭村是“廣東省古村落”,該村安貞居古炮樓歷盡革命洗禮,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和平縣的一些進步人士和中共黨員積極組織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以“華僑服務團”為名在華表、墩頭村、安貞居古炮樓、楓樹村等地組織興辦夜校,積極宣傳抗日,教唱革命歌曲,成立自衛游擊隊,組織武裝斗爭,開展保家衛國活動,為一方民眾的平安以及民族解放大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古村落。
據了解,以教書或從事傳統手工技藝為名、在當地參與革命地下活動,組織抗日武裝斗爭的村民或進步人士就有曾憲拔、曾作霖(曾輝)、曾霞九、曾堯章、曾堯漢、陳榮章、陳蘭臺、劉西岳、駱越康、曾慶政、曾慶洛、曾慶彪、曾慶營、曾慶利等人,他們當年駐扎在安貞居古炮樓內,當地村民為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使東江縱隊隊伍不斷壯大。據悉,有一年國民黨偽軍偷襲古炮樓,圍剿游擊隊并發生槍戰,由于古炮樓固若金湯,炮樓內備有足夠的糧食和生活所需物品,使偽鄉公所及其憲兵不敢再來圍剿。
曾林光稱,安貞居古炮樓作為彭寨鎮的糧食倉庫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當地農村文化普及教育的場所,成為彭寨鎮歷史留痕的紀念樓。20世紀80年代后期,古炮樓曾一度被用于村里米粉加工及其他農副產品加工場地。隨著時代變遷,20世紀90年代,安貞居古炮樓幾乎空置,加上風雨侵蝕,無人管理修繕,導致如今的古炮樓瓦面損毀,亟待修繕。
編輯:楊 瑩
責編 :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