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日軍占領汕頭、潮州,再加上當年遇饑荒,有超過30萬人加入了逃難大軍,涌向日軍還沒攻占的粵東、閩西、贛南,俗稱“走日本”。如今,距離這場劫難過去已經有81年,當年逃難出來的幼童已經成了耄耋老人。其中,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的謝徐英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已經87歲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重回故鄉走一走,看一看。
兒時因戰亂 被迫離鄉

已是垂暮之年的謝徐英老人白發婆娑,臉上布滿皺紋。老人至今還清楚記得,小時候她住在潮汕地區沿海的一個小鄉村,村里人都姓謝。兒時記憶中的家鄉停留在戰火紛飛、饑寒交迫的年代,不堪回首。
當時如果不逃出去,要么被日本兵殺死,要么就會餓死。長途跋涉,幾經周折,逃難途中與親人走散的謝徐英,在11歲時,從潮汕地區被拐賣到了河源林寨,在這里安了家。一晃七十多個春秋過去了,在無數個日夜里,她總朝著家鄉的方向,默念著父母和親人的名字,找到親人找到根,是她一生的心愿。

(上圖右一為謝徐英老人)
謝徐英老人:
找到親人和家鄉以后,就算過三四個月就過世我也能閉上眼睛,很開心。
愛心人士牽線搭橋 終于有親人消息

了解到謝徐英老人的情況后,記者積極搭橋,志愿者熱情牽線,根據老人的尋親故事制作而成的短視頻在網絡平臺上得到了廣泛傳播,點擊量多達38.7萬。一個月后,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洋仔村傳來了親人的消息,謝徐英老人懷著激動萬分的心情踏上了闊別76年的返鄉路,但近鄉情怯四個字此刻無比凝重,日思夜想的家鄉就可以回去了,每每想到這里,她就寢食難安。
少小離家老大回 遺憾親人已故


從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出發,到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洋仔村,不過4個小時、300多公里路程,但這段回家的路,謝徐英老人足足走了76年。



當年的房屋部分已經倒塌,但村里的青磚黛瓦、鄉陌小巷還是記憶中的模樣,她拄著拐杖,在堂侄媳婦兒的攙扶下緩步上前。離家大半世,老人打破了時空的阻隔,終于再次敲開了娘家門。



謝徐英老人:
我出生的房屋已經76年沒到過這里了。現在我來這里看一看,就是這間屋子了。走進門的第一間。我當時才6歲,經常坐在這里喝粥。

村里不少老人對謝徐英還有些許印象,唯一能夠確認彼此關系的,就是家中先人的名字。遺憾的是,她的大哥阿泉在逃難時因為翻船而身亡,二哥老方參軍后上了戰場,一去不復回。牽掛了大半生的兩個哥哥都沒能留下子嗣,而眼下找到最親的親人就是堂兄弟的子孫。知道這個結果后,老人不禁嚎啕大哭,老淚縱橫。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尋親之路走了大半生,雖有遺憾,但總算是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衷心希望更多經歷過當年走難的老人都能夠在有生之年重回故鄉,再見親人一面。感謝所有為此奔忙的志愿者!
全媒體記者:饒榮盛 廖 璐
編輯:田靜雯
責編:許志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