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簡短的一句話,卻是客家人跨度千年的遷徙與漂泊。兵荒馬亂的年代,離鄉背井之人衣食難繼,只好將田里的菜株砍下曬干,加鹽腌制以便路上食用。
如今動亂的局面已離我們遠去,但淳樸熱情的客家人依舊保留著昔日的堅韌與樸素,祖先堅守生存之道制作的菜干也在經年累月中得以改良。對勤勞的客家人來說,這不僅是一種食物,還是過往的生活和記憶。
小路幽長,竹海習習,三樂村,這個坐落于華南區最大毛竹林基地的村落,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環境。和平縣上陵鎮有8萬多畝毛竹林、11萬畝耕地,三樂村是該鎮的省定貧困村,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繁華的縣城、市區對比下,三樂顯得安靜和淳樸。
豐富的林木、土地資源,也讓三樂村走上“釀造自然”之路。釀造自然,靠的是遵循自然規律、還原食品本真之味,而鬼斧神工的自然條件,讓三樂村出產的香菇、筍、豆角、白菜等與眾不同,原生態的野鮮味讓人難以抗拒。
翠山竹海,竹子多,嫩筍卻不多,原生態的野生嫩筍一年就這么一茬,產量稀少,這里出產的筍干品質特別好,5月筍干又是其中最好的。除了竹筍,三樂村還種有原木香菇。它依賴自然、遵循古法,靠原木、人力長成。
村里能制作成菜干的食材,大多是當季食品,為了將山珍野味保留下來,人們不得不把它們“凍齡”住,檢驗蔬菜、去皮清洗、蒸煮殺青、漂洗、脫水、冷卻、烘干、包裝到最后貯藏入庫。聽著冷冰冰的操作,實際卻破費工夫和心力。
白菜干豬骨湯,一道傳統的客家菜。取三樂曬干的白菜、當地的土豬肉為原食材,農夫山泉水為底。烹煮過程,豐盈濃香的豬肉會被菜干充分吸取汁液,菜干的清香也在火氣中四溢。 熬煮一鍋老火湯的時間,另一道有名的菜也在烹調---筍干燜鴨肉,三樂五月的嫩筍和農家鴨子,鴨肉煎至金黃,加鹽和泡發后的筍干翻炒,再加適當的水燜燒半個小時。鍋蓋一掀,筍的清香鴨肉的醇香融合在空氣,這是喜歡筍的人絕對抗拒不了的美味,一口筍一口肉,嘴里爽口的甘甜和豐厚的嚼勁自成一派。
用菜干做出來的菜式五花八門,五花肉燜干豆角、三絲炒腐竹、梅菜扣肉…唯一不變的是對食材原味的追求。
一勺老火湯,一口鮮筍鴨肉,生活美好,就在餐食里。
編輯:王 杰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