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粵菜師傅(河源客家菜)工程】系列報道,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客家菜師傅叫陳曾群,從18歲起他就前去東莞、深圳等地學習廚藝,在學有所成之后毅然回到了河源,傳承、發揚、創新我們的客家菜。今天記者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陳師傅的烹飪故事。
在市區新升酒樓廚房的灶臺邊,陳師傅已經為今天的午餐忙活了半個上午,案臺上也擺滿了切面整潔的配菜。只見他嫻熟忙碌地,正在烹飪今天的主打菜——瓦缸豬腳。
陳師傅說,做瓦缸豬腳要經過焯水,油炸、切塊、翻炒、燜制等一系列工序,耗費兩個小時才能出鍋。因為最早是使用瓦缸作為器皿制作豬腳,故命名為瓦缸豬腳。而這道瓦缸豬腳,原是一道傳統的月子菜。經過陳師傅的改良,加入了紅棗和冰糖,色澤鮮嫩、口味更加鮮美爽口、滑而不膩,營養豐富,符合當下食客的口味。
↑↑客家菜師傅 陳曾群:
豬腳如果普普通通做出來,好多人都不想吃。我們去做的時候,這個皮滑而不膩。就要紅棗,冰糖,加點調料我們去燜,再壓力鍋就是上汽一分鐘,再在油鍋里把它燜,就是把它那個豬腳起膏,這個是傳統做法,為什么我們要加入紅棗呢,就像以前也是說月子菜,就是以前女人生小孩需要補品這樣子。
經過陳師傅的精心烹制,一道非常傳統又獨具特色的瓦缸豬腳就出爐了。陳師傅表示,這道菜用瓦缸來上,同時下面加一點炭火,這樣能讓豬腳一直保持溫度,也更加入味。
從業烹飪二十二年,陳師傅已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廚房負責人,他也帶過家鄉不少的徒弟入行。對他來說,客家菜就是家鄉的味道,除了保留傳統的特色外,他希望經過不斷創新改良,讓更多人喜愛客家菜。
而他自主研制的特色毛桃雞、多彩魚、竹筒肉丸等菜品都很受顧客歡迎。他用一份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匠心匠造的態度,潛移默化影響著每道菜的品質。
客家菜師傅陳曾群:一定要創新,為什么呢,也不可能總是老一套,是吧。創新對自己也有提升,創新一個菜對客人也是滿足客人的要。
全媒體記者:劉志棠 廖 璐 王詩齊 謝俏俏 吳 丹(實習 )
編輯:楊 瑩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