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斗者】專欄
苗種孵化、成魚養殖、魚病防治,他是行家里手。漁民朋友哪里有難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扎根于基層從事水產技術推廣、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等工作,擁有20多項專利,主持的項目多次獲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河源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2018年榮獲“全國最美漁技員”稱號,為促進東源縣漁業結構化調整、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水產品增產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就是東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戴遠棠。
炎炎夏日,做好魚病防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近段時間以來,戴遠棠忙的團團轉,天天奔赴東源各大養殖場進行指導。
東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戴遠棠:
投料你也投的很猛,你也要注意到這個調水,還有一個禮拜,一個月的話,你就慢慢縮短到一半的時間去做。另外,魚投喂的量你們可以少吃多餐,草魚有病的就造成很大損失,死亡率有百分之七八十,另外如果感染細菌的話,你要及時消毒處理。
位于東源縣柳城鎮的一家大型養殖場占地700多畝,育有三十多萬條魚。一旦有魚生病,往往會導致魚成片死亡,而戴遠棠的專業技術指導對養殖場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東源縣田園風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場負責人 張俊運:
我們自己技術也不到位,全程要戴工來幫我們技術指導,魚有什么問題,就叫他來幫我們處理,技術都是他負責,一個月來兩三次。
作為我市2008年引進的專業技術人才,戴遠棠多年來結合長期實踐和水產科班理論,已形成多樣化、實戰化、科學化的苗種孵化、成魚養殖和魚病防治等獨有技術。
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和效益,是一名漁業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服務理念。在全市大力整治養豬場的當下,戴遠棠提倡讓養豬場華麗變身,成為綠色環保的高密度養魚工廠。在他的引導下,柳城鎮一家2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已變身完成。對比原本的養豬,養魚的投入成本更低,能達到甚至超過養豬收益。
東源縣晶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國良:
通過戴站的努力,我們跟有些技術部門做了一個胡子鯰,通過我們這兩三年的摸索,這魚現在應該可以說,是個比較成功的水泥石養殖、工廠化養殖。2019年,我公司胡子鯰產品大概在二十萬斤以上,營業額要達到350萬元以上。
看到養殖戶樂開了花,戴遠棠也跟著高興。多年來,他服務河源“三農”,通過自主創新發明、開展科技入戶培訓、主持省級財政專項項目等方式,實現多個實用新型專利轉化,成為東源縣乃至全市農業養殖發展路上的領頭羊、帶路人。期間,針對東源漁民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魚類品種單一、畝產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等難題,他還成功建立了巖原鯉魚苗繁育與養殖技術新模式——魚菜共生系統,推動了東源縣水產產業化、效益化、科學化可持續發展。
東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戴遠棠:
魚菜共生,其實我們考慮到一些生態環保循環的模式,就是在水上面種植蔬菜。蔬菜,我們要選擇一些根系比較發達的,要那些根系吸收水中的一些氨氮、亞硝酸鹽,蔬菜可以賣錢,魚的話我們可以賣到錢,我們就是走一些品牌化,所以任何模式的話,我們不能單一去做,但是我們可以結合去做。
服務河源水產養殖業多年,戴遠棠認為,河源坐擁“中國好水”,發展水產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希望有更多專業技術人員加入進來,把河源的水產養殖優勢挖掘、激發出來,做大做強河源水經濟。
東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戴遠棠:
我覺得還是我們河源水產多加點技術進去,有一些科學的管理模式,科學的一些技術進行把控,我希望每個養殖戶也能賺到錢,這個行業才能持續下去。我們講現在是可持續發展,給他們技術,能幫到他們,所以我也貢獻了我自己微薄的力量。
全媒體記者:劉戈燕 蔣釔氿 羅新亭(實習)
編輯:何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