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阮嘯仙紀念大橋及其故居連接線工程(一期)正式開工建設。
設計雙向兩車道40公里/小時,后年建成通車
先看看效果圖↓
阮嘯仙紀念大橋及其故居連接線工程(一期)的建設,將為當地村民以及往來游客提供更多便利。
阮嘯仙紀念大橋方位圖(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據施工方中鐵二十五局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工程路線總長2.869千米,主要構筑物為阮嘯仙紀念大橋,其中橋梁長度546.4米,寬13米,設計行車速度40公里/小時,采用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大橋建設工期2年,預計2021年6月建成通車。
打破義合圩鎮
與下屯村“隔江相望”的現狀
義合鎮位于東源縣南部,總面積190平方公里,總人口2萬多人,東江自東向西貫穿該鎮,將該鎮分成南北兩部分。著名河源籍革命先烈阮嘯仙,即出生在東江北岸的義合鎮下屯村。阮嘯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0多名黨員之一,中共三大、五大和六大代表,曾兩次代理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是最早從事工人運動、青年運動的革命先驅之一,是廣東農民運動領袖之一,而且是人民審計制度奠基者、“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由于圩鎮附近(即東江以南片)缺乏可利用土地,東江以北片可利用土地較豐富,但交通條件十分不便,該鎮工業發展十分緩慢。義合鎮旅游資源相當豐富,但因受東江隔阻未能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由于沒有跨東江的大橋,分布在義合鎮附近東江北岸的仙塘鎮禾溪村,義合鎮下屯村、香溪村、上屯村,黃田鎮青溪村、烏坭村3萬多名群眾,與東江南岸的往來主要依靠落后的渡船交通,出行十分不便。
阮嘯仙紀念大橋不僅可把義合圩鎮與下屯村連成一片,打破義合圩鎮與下屯村“隔江相望”的現狀,還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加快東源縣域公路網結構的完善,對于優化東源縣的投資環境、紅色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境,都有著重要意義。
阮嘯仙紀念大橋建成通車后,游客可從義合高速路口下高速,直接開上跨江的阮嘯仙紀念大橋到東江對岸,漫步下屯古村,聽古屋故事,傳承嘯仙精神,使紅色文化真正成為東源縣激活鄉村振興的“密碼”,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編輯:張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