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新區扶貧工作3年以來,陳遠揚沉下心來、俯下身子,甘做貧困戶家中的“貼心人”,為困難群眾量身定制脫貧方案;真抓實干、埋頭苦干,逐戶拔窮根,勇當脫貧攻堅戰的“尖兵”,帶動新區加快脫貧步伐。對于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他有著不勝不休的信心與決心。
做貧困戶家中的“貼心人”
面對新區648戶1541名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夢,陳遠揚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家家走訪、一戶戶摸排,常常不知不覺天就黑了,晚上回去還得盡快整理出數據和材料。盡管夜以繼日地奔忙,卻仍然感到時間不夠用。
拉家常、夜訪入戶,從陌生到熟悉,陳遠揚成了貧困戶家中的常客,隔三岔五到村民家中、田間地頭聊家常,詳細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況、經濟來源、子女上學和生活開支等情況,為大家講解當前最新的扶貧政策。
走村入戶和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時,陳遠揚還愛與村民一起算脫貧賬:今年種些什么農作物,養些什么,大概收入多少,都一一和貧困戶算。時間長了,他逐漸搭建起與群眾溝通的“連心橋”,群眾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愿意說給他聽,讓他幫著拿主意。
在深入群眾的過程中,他精準采集了貧困戶基礎信息,針對致貧致困原因,為困難群眾量身定制脫貧方案。與此同時,他還及時掌握了各駐村工作隊開展扶貧工作的具體情況。
截至今年初,新區脫貧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85萬元,其中有勞動能力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萬元,如期解決了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溫飽問題,保障困難群眾能“吃飽肚子,住上房子,享受教育醫療保障”。
當脫貧攻堅戰的“尖兵”
從一名不熟悉扶貧業務的“門外漢”,迅速成長為一名精通扶貧業務的行家里手,陳遠揚稱這得益于對扶貧業務的熱愛與擔當。
3年多以來,他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幅脫貧攻堅作戰圖,用腳步丈量脫貧攻堅前進道路,用心血和汗水走過新區的每一個貧困村。他與新區扶貧辦全體人員日夜奮戰、風雨兼程,先后完成了新區貧困戶貧困狀況的摸底調查工作,建立健全、完善充實了貧困戶檔案,摸清了新區貧困人口的分布與貧困狀況,制定了年度扶貧攻堅目標和任務,申報了村級扶貧規劃和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
經過3年多的脫貧攻堅,江東新區實現581戶1329人脫貧,脫貧率達85.6%,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新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古竹鎮雅色村8公里村道安裝上200盞路燈,改寫了村里沒有路燈的歷史,從此村民不用摸黑走夜路;新修建2座橋梁,村民勞作、學生上學不再涉水過危橋。臨江鎮桂林村成立了環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出260畝的生態養殖基地,每年產出近萬只走地雞,帶動60戶貧困戶養殖近3000只走地雞,不僅幫助貧困戶靠自己的勤勞脫貧,也讓藏在山村的優質農產品走向特區,有效實現統籌發展。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實推進,一個堡壘一個堡壘去攻克。在脫貧路上,陳遠揚勇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尖兵”,帶動新區加快脫貧攻堅的步伐。
陳遠揚說,脫貧攻堅不苦不累,那是假話,但“作為一名基層扶貧干部,趕上了這個大時代,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自覺把沉甸甸的扶貧重任扛起來,為脫貧攻堅大干一場,再苦再累也值得。”
編輯:田靜雯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