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6月11日的那場暴雨,龍川鐵場鎮石坑村不少村民至今談起來仍心有余悸:當日下午4時許,石坑村突然間暴雨如注,短短一個小時多降雨量高達345mm。當地一90多歲阿婆說,活了這么大歲數,石坑從來未出現過如此天象,下雨簡直跟潑水似的。
一周之后,記者趕赴石坑村采訪。看到眼前的石坑秩序井然,墟集也已開市,街道上已見不到黃泥。談到這些,嗓音嘶啞、眼圈有些發黑的村支書李丙林說,這些天的努力沒白費!整整一周,村“兩委”干部忙著抓災后復產,下午還組織人手清理走了洪災留下的最后三車黃泥。災后復產如此,這次洪災中,鐵場鎮石坑村支部更是如此,滔滔洪水中,黨支部堡壘堅如磐石!
黨員不上誰上
鐵場鎮石坑村與梅州興寧縣交界,附近很多興寧人喜歡到石坑趕墟。當時,肆虐的山洪和倒灌的河水瞬間吞噬了地處低洼、不足0.5平方公里的石坑街道。最嚴重時,街道地面積水普遍達1.5m,最深處達1.8m。形勢嚴峻,石坑村支部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明確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要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當時正值學校放學期間,根據初步摸排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被困于洪水中,但人數不祥、地點不祥。為此,村里專門派出了搜救小組進行搜救。
部署完畢,李丙林立即率領村“兩委”干部會同鐵場鎮黨委干部、居委會趕赴救援現場,解救受困群眾。當時,街道一片汪洋。解救5名被困學生時,積水已過胸,李丙林二話不說,直接蹚入水中,旁邊的群眾著急喊道:“書記,水深!危險!小心!”。當時的李丙林已顧不得這些,幾次跌倒,幾次又頑強地爬了起來,直至救援工作全部結束……
救援工作結束后,李丙林與學校溝通,要求學校務必明確170多名學生每個人的行蹤及安全狀況。當確認無一學生被困或傷亡后,他長舒了一口氣。
“那么深的水,當時你不怕嗎?”記者問李丙林,他說:“怕,當然怕,更怕出人命,更怕對不起老百姓?!?/p>
“緊急三小時”
洪災絕不會這樣簡單地退去,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李丙林深知這一點。6月12日一大早,村“兩委”干部不顧連續奮戰帶來的疲勞,對全村危舊房屋、滑坡山體、垮塌路段等再次進行拉網式排查。
巡查至旺宜片黃泥塘隊時,發現烏云嶂半山處有斷裂塌方痕跡,斷裂山體土方達上百萬方,山體裂縫約1000多米。挨著此處居住的李錫添家更是觸目驚心,因山體滑坡整體翻轉,山下農房因山體滑坡進水極其嚴重,危及農戶12戶37人。一旦山體崩塌,后果不堪設想,轉移群眾已是迫在眉睫。事發突然,李丙林不容多想,第一時間迅速報告鎮黨委政府,立即組織人員轉移群眾。
轉移,就是“死神”搶時間!12戶37人,從發現災情到全部轉移花了不到3小時,無一人傷亡。轉移工作結束后,石坑村委會在上級國土部門的指導下,在險情路段設立安全警示牌,劃定安全警戒線,并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值守,確保不讓村民因僥幸心理折返。李丙林說,與其讓老百姓哭,不如當干部的辛苦一點兒!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洪災,不少村民既感到后怕,又感到慶幸。當地一位村民說,這次洪災著實給村民上了“一課”,如果此前村里河道不清理,那此次街道的水深絕不會低于2米。以前村委會花那么多錢清理河道,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現在總算是懂了,村干部做得對!“未雨綢繆”這一招,真是高!
有道是,禍患常積于忽微!災前做足功課,消除隱患,洪災面前,我自巋然不動安如山!當前,村委會門口總停著一輛鏟車和挖掘機,以便村里應急調用。
作為鐵場鎮邊遠的村莊之一,不少村干部說,群眾滿意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洪災過后,村“兩委”干部深入到受洪水影響較嚴重的村民家進行走訪慰問,并動員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清淤清障、消毒防疫等災后復產工作。
“這是我們的家園,讓我們一起重建!”當地不少退休的老黨員、老干部也積極參加清障隊,不怕苦不怕累,投身到恢復重建中。有幾戶被洪水圍困過的群眾,已開始匠心獨具地打理盆景,凸顯出了石坑人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的態度和樂觀向上、鎮靜自若的精神狀態。
當地村民說,有黨組織在,有干部在,村民就有了主心骨!再大的困難也不怕!一位村民發自內心地說:“這次洪災就是面鏡子,照出了石坑村黨支部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也照出了村“兩委”干部堅如磐石的責任擔當!”
編輯:楊瑩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