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地道的傳統民間舞蹈,醒獅在廣東已傳承一千多年。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大家都喜歡用醒獅助興。
竹做骨,紙做皮,油墨添神采,絨毛顯威風。制作精良的獅頭之所以威武生動,源于手工藝人持之以恒的一顆匠心。
在和平林寨樓鎮村,十來位村民正專心致志,扎、撲、寫、裝;做醒獅子四大工序有條不紊,廠里沒有機器的轟鳴聲,每一道都要依靠手工。
祖上三代都是做醒獅的手工藝人陳金明,是這家工廠的掌舵人。14歲時他就入了這一行,29年來堅持如一,家中兄妹五人都在做醒獅。
醒獅手工藝人陳金明
醒獅文化在廣府地區尤為流行,因此陳金明之前的工作重心一直都放在廣州。過去十幾年,陳金明帶過不少徒弟,但是現在愿意堅持下去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番思量過后,從2002年開始,他把發展重心漸漸轉回家鄉。
樓鎮村總共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留守村里,以老弱婦孺為主。考慮到實際情況,陳金明把原本繁瑣的工序改良成容易上手的流水作業,一個獅頭的竹編工藝被他拆成了十幾、二十個小工種,還把部分零部件放到村民自己家里制作。
去年12月,在深圳福田區區委黨校、區司法局的幫扶下,總投資1500萬元的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全村包括61戶貧困戶在內的671戶家庭都入股了該公司。如今,村里幾乎可以說是每家每戶都在做醒獅,一半以上的留守村民已經掌握了制作工藝?!叭绻炀毜?,勤快的,可以收入5000、6000塊一個月。”
持有二級殘疾證的陳志豪是村里的貧困戶,因為小時候一場大病而落下腿部殘疾。由于行走不便,陳金明讓他在家里編扎醒獅的其中一個小部件。如今已經可以自力更生的陳志豪憑著這一門手藝,一個月也能賺到1500多元。
經過多年的研究改良,陳家醒獅不僅造型生動傳神、輕巧堅固,而且成本比同行低出31%。憑借精湛的手藝和良好的口碑,醒獅訂單越來越多、遠銷東南亞國家。
陳金明還透露,原本今年的計劃是做一萬五千頭獅子,沒想到5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接滿了全年的工作量,預計今年純利潤可以達到300萬元。但是,胸懷壯志的他心里還有一個更遠大的夢想,希望能夠將醒獅文化大力推廣到更多的貧困村,讓“軟文化”轉化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硬實力”。
全媒體記者:饒榮盛 廖璐
編輯:楊瑩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