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這一重要演講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其博大的胸懷,其厚重的大歷史觀,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讀常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舉行,讓我們重溫此文,一起感受文明交流互鑒帶來的魅力。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人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但緣何戰爭和沖突始終像幽靈一般伴隨其發展歷程?透過歷史的長鏡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文明交流人類就會彼此隔閡,沒有相互尊重人類就難以和平共處,沒有世界和平人類就難以向前發展。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他用這樣一句生動的中國諺語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智慧”: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strong>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了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提供了彰往察來的深刻啟示。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這就是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初衷。
這樣一種期待,這樣一種憧憬,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堅守的。不僅要堅守,而且要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回顧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生動闡釋了“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的邏輯,深刻闡明“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而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承繼、發展、弘揚中華文明,也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主張同各種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
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strong>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绻澜缟现挥幸环N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p>
……
有了寬闊的視野,怎樣了解不同文明的真諦?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指出,
“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p>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超越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才能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
而正是基于對文明交流互鑒規律的全面把握,對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文明發展問題的深入思考,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和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先后兩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如今,在國際社會的熱烈響應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于2019年5月15日在中國北京隆重開幕。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讓我們牢記習近平主席的殷殷囑托,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編輯:張穎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