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接待處,帶有明顯的軍方特征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何依蕾、鄧三忠、姜平):“請各位上車坐好,注意安全?!?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檢票員金莉熟練地從游客手中收過了門票。
1966年,籍貫四川的金莉隨著父母遷居到了重慶涪陵。父親從事816項目的工程運輸,母親則從事食品供應,一干就是一輩子。作為816項目參與者的后代,金莉回想起當年,依舊心潮澎湃,“那可是當年中國國防的重中之重?。 ?/p>
始建于1966年8月16日的816地下核工程,位于重慶涪陵白濤鎮,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累計有6萬工程兵歷時18年,不分晝夜在這里建設龐大的地下工程。除了工程兵,國家還從全國各地安排了眾多技術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支援,其中就有金莉的父母。
根據設計要求,工程可以抵御100萬噸級TNT當量氫彈的空中爆炸沖擊和10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攻擊,還能抗8級地震破壞。后來,由于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項目于1984年停建,2002年4月解密,2010年4月部分對外開放。
“當時的施工環境十分艱苦,工程兵只能頭戴礦燈在黑暗幽閉的山體內施工?,F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下工程,主洞室高達79.6米,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多達130多條。洞中有樓,樓中有洞,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蹦贻p的解說員王芋七正在進行講解。
王芋七告訴記者,“我也算是紅三代了。我愛人的姥爺,當年負責816項目的外圍保衛,經常念叨當年的苦日子?!?/p>
“816”三個字印刻著幾代人的生命印記,既是一個歷史名詞,也是一種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國記憶,更是幾代人的青春奉獻。未來,816舊址將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輩人的奉獻故事。
入口處,甘肅某核工業研究機構的退休員工劉玉霞正在等候參觀。她這次來涪陵見老同學。她的同學都是為了國防工程才移居到這里的。
在閑聊中,劉玉霞得知金莉認識自己的同學,不禁感嘆,“我們的人生軌跡都是隨著父輩們的選擇而改變的。國防事業就是這樣,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但這是我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
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檢票員金莉,她的父母曾經服務于816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入口
解說員劉芋七正在介紹控制室內部的情況。她愛人的姥爺曾負責816項目的外圍保衛工作
816地下核工程內部的核發電廠舊址,原本設計成利用反應堆的余熱發電
816地下核工程內碩大的引水洞。核設施的冷卻水和飲用水,都靠這個引水洞從烏江引入
未啟用的核反應堆
游客劉玉霞,甘肅某核工程研究機構的退休員工
編輯:張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