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期扶貧工作中,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找準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利用基層黨支部的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等優勢,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助推扶貧攻堅。
走進興徑村,醒目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標識牌尤為引人注目,這個由原來村里閑置舊房改造而成的黨群活動中心,自建成使用以來,已經成為了村里開展黨組織活動、培訓學習、文體活動的主陣地。
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泳濱:
用文化思想宣傳加強我們黨的力量,對脫貧攻堅的這個引領,讓群眾跟著黨走,在思想上能夠真真正正跟我們黨組織保持高度一致,也通過這個平臺來扶貧、扶智、扶心,達到精神上的扶貧。
貧困戶鄧金堂是興徑村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的管理員,2016年初,在外打工的他選擇回鄉創業,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種植百香果。如今,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自己妹妹上大學的費用也得到了解決,村里還將他發展成為預備黨員。
貧困戶 鄧金堂:
有一份工資,屬于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而且我現在還種植了百香果,在家種植了二十畝的百香果,可能過幾年會住上新房子。
近年來,興徑村扶貧工作隊因戶施策、分類引導、幫助困難群眾自我發展“造血”,實現在家貧困戶全部參與產業項目,走出一條“種養大戶(合作社、基地)帶動+貧困戶入股+村支書擔保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新路子,并建立完善利益聯結和風險防控機制,提前一年完成了14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的總目標和脫貧的“八有”指標。
興徑村駐村扶貧工作隊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把黨建工作貫穿整個幫扶過程,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并通過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保持脫貧質量不減、標準不降、群眾內生動力不散。
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鄭泳濱:
結合我們這個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到燈塔盆地國家農業個示范區,積極探索“交通+農業+文化+旅游”的模式,很好地促進我們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編輯:張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