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伴聲效)文學的殿堂向我打開了它的第一道門,文學的神物化為一個和顏悅色的小老頭,他慈祥地向我笑,向我伸出了溫暖的手。
——當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
(解說)王蒙筆下這個“和顏悅色的小老頭”是誰?
(解說)他,就是河源龍川籍現代著名文藝評論家、作家,被王蒙尊為“第一個恩師”的蕭殷。
佗城,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214年,秦置龍川縣,趙佗在此肇始嶺南文明之光。
這里,就是蕭殷的故鄉。
蕭殷(1915-1983),原名鄭文生,現代著名文藝評論家、作家。他的名字載入中國文學史,他深度參與并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進程,是廣東早期文藝評論和理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從早年在佗城小學任教時開始寫作,到后來奔赴延安,到后來參與創辦《文藝報》,到后來擔任報刊主編、大學教授,再到后來長期擔任黨的文藝戰線上的領導職務……蕭殷的一生,都與文學息息相關。“他的整個生命都融匯到新中國的文學事業中”。
著名文學史家、教育家溫儒敏教授曾說,“蕭殷身上有一種我們熟悉的客家人的扎實作風,我為老家河源擁有這樣一位杰出的評論家而感到驕傲”。溫儒敏教授認為,蕭殷一生有三大貢獻,第一大貢獻是在文學界甘為“人梯”,第二大貢獻是文學評論,第三大貢獻是文學組織。
蕭殷樂為人師、甘為“人梯”,“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用他的肩膀支撐無數的文學青年走進文學殿堂,成就了王蒙、唐達成、唐因、陳國凱、呂雷、饒芃子、黃樹森、黃偉宗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王蒙尊蕭殷為“第一個恩師”。是蕭殷,為王蒙打開了文學殿堂的“第一道門”。后來,走上文化部部長高位的王蒙,仍不遠千里到蕭殷的故鄉拜謁恩師塑像?!昂髞砣吮婇_新路,都道蕭殷是我師”,著名詩人韋丘也曾這樣深情懷念蕭殷。在用生命之光為后來者照亮通向文學之路的同時,蕭殷深深扎根現實大地,服膺真理、固守良知,兢兢業業、忘我工作,在文學評論和文學組織方面卓有建樹,是杰出的文藝評論家和文學事業組織者。
文化薪火,代代相傳。今天,蕭殷文學館在河源市圖書館開館,是為紀念和傳承,更為光大和前行。蕭殷的文學理論今天仍富有現實意義,他的文學獻身精神至今還閃耀著燦爛光芒。他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為我們樹立了德藝雙馨的榜樣。
(片尾,字幕,用蕭殷手寫體)要成就一種事業,必須花費一生的精力。
——蕭殷
2018年度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參評作品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