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關注代表委員話兩會系列報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衣食住行難免就要產生生活垃圾,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來達到保護環境、打造宜居家園的目的,是市人大代表馮蘭芬一直關注的問題。
在市二小的垃圾中轉站中,記者看到,環衛工人正在將垃圾倒入垃圾斗,并由垃圾車轉運出去。做環衛工作有近十年的宋相知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一個小小的中轉站每天處理的垃圾就要有二三十噸。而最讓他們頭疼的是,這些垃圾沒有經過分類處理,一些廢紙、廢金屬、飲料瓶、酒瓶等可回收垃圾沒有專門收集起來,與其他不可回收垃圾混淆在一起,被丟棄了很可惜,但是他們卻沒有一點辦法。
環衛工人 宋相知:
居民把什么垃圾都直接放在袋子里,都倒到垃圾桶。工人拉過來也不會具體去分揀,拉到我們這里我們也沒有時間去分,所以全部都混到了一起。我希望這個市民還是自己能夠把可利用的垃圾跟不能利用的垃圾分開,這樣有利于工人去處理。
生活垃圾沒有分類,不僅給環衛工人的工作造成了困擾,也引起了市人大代表馮蘭芬的關注。2017年馮蘭芬走訪發現,在市區的一些生活小區、公園、學校等地,雖然設有分類垃圾桶,但這些僅僅做了分類標識,卻無法發揮分類回收的功能。而在鄉村、工業區等地方很少有垃圾分類的設施。因此馮蘭芬代表建議,我市應全面開展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實踐活動,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德育教學內容,通過“以點帶面”提升市民自覺參與意識。
市人大代表 馮蘭芬:
把它變廢為寶,這是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的一種意識。把學校學生這一塊工作做好,通過學校來帶動家庭,以及帶動整個社會,這樣做可能會慢慢的推進,不是一步到位的,可能會慢慢見成效。
馮蘭芬說,自己家中放了非常多的廢舊電池,對于這些有害垃圾,一些市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危害,不知道怎么處理。
市人大代表 馮蘭芬:
如果隨便扔的話就污染挺大的,對我們整個環境的污染,真的是災害性的,我覺得對子孫后代不利。我就覺得有用的可以回收的,我們做另外一種處理;那不可回收的,我們又另外處理,這樣做運輸處理的時候也相對比較簡單。
垃圾分類,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為了更好的保護河源的綠水青山,市人大代表馮蘭芬建議,在機關、企業、社區和學校等場所要建立有害拉圾分類回收點,按照相關規定回收廢電池、熒光燈管及含有毒化學成份的垃圾,對列入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應明確回收方式和回收地點。為了更好地規范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可利用科學技術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市級垃圾分類智能數字管理平臺,對垃圾分類的硬件配置、收集種類與數量、無害處理結果等環節進行全面監管。
市人大代表 馮蘭芬:
政府可能要在這方面規范我們的行為的話,必須是有一個政府的法律法規。如果城市這一塊的垃圾分類投放以及其他的科學處理,我覺得以后從政府這個角度,要把規章制度建立起來,二是要大力宣傳。
垃圾分類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這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配套,更需市民提高分類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共建我們的生態宜居家園。
全媒體記者:蘇琳琳 劉力維
編輯:張穎
責編:許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