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河源醫療衛生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從簡陋不堪的村衛生室,到百余平米寬敞明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是醫療設備的更新,技術的發展,還是醫療服務的改善,社區、村居醫療在40年中的變化,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醫療保障。
今年已經是花甲之年的蔡和生,是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有名的赤腳醫生。他依然記得1989年衛校畢業后來到村衛生站時的情形,站里只有一張木桌,還有一個小藥廚,醫療設備就是體溫計,人工血壓測量儀。
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村醫 蔡和生:當時醫生是自己,護士是自己,打針什么都要做的。以前青霉素、柴胡比較多,用于退燒消炎,現在都是頭孢一代、二代、三代,第四代都來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交通不便。村民一個電話過來,他還要背著藥箱翻山越嶺去看病。
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村醫 蔡和生:有時一天好幾次出診,遠的要走上一個小時,現在生活好了有摩托、有車就用車,路也好走了,現在很少出診了。
2013年,陂角村里的新衛生站建起來了。蔡和生的兒子蔡光明也“子承父業”。在寬敞明亮的衛生站里,就診室、診斷床、藥房等醫療設備配備齊全,村民看病更方便了。
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村醫 蔡光明:以前條件比較差,藥品之類比較缺乏,現在政策比較好了,國家也有基本藥物發下來,品種比較多了,能解決的病也比較多了,配備了新的設備,可以看的病人也比較廣泛了,解決的問題也比較多一點。
如今,在源城區龍尾壩社區,居民陳燕眉又重新享受起了現代版的“送醫上門”服務。已經80多歲的她,簽約了社區家庭醫生,如果身體不舒服,只要給社區服務站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看病,這是社區醫生專門的“定制服務。
居民 陳燕眉:服務態度好,好似自己人一樣,小病就去社區醫院看。
源城區新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主任 鄒培文:我們以家庭醫生協議的形式,進行一個契約化的管理,如果發現她有什么健康上的問題,我們整個家庭醫生團隊會上門給她服務。
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黨組成員、副調研員 陳小平:目前我市通過開展家庭醫生服務,為群眾解決常見病,常見多發病先在基層解決,重大疾病逐級上診上傳。目前,河源全市家庭醫生簽約率30%,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60% ,目前我們市的家庭醫生團隊,總共建立了566個家庭醫生團隊。
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衛生與健康工作,把深化醫改和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作為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來抓,在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擴大公立醫院改革覆蓋面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目前我市通過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疾病防控措施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方式加強對群眾的服務,逐步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的重要方向,努力在基層解決常見小病,真正讓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全媒體記者:練楚茹 劉戈燕 袁志藝 江悅北
編輯:田雯雯
責編:黃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