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如今對很多人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休閑方式了。但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看一場露天電影,是人們翹首以盼的事情,從搬著板凳看露天電影到走進影院賞大片,從膠卷時代到數字時代,四十年來,改革開放造就的時代巨變也影響著市民精神娛樂的變化。
當天,紫金縣紫城鎮龍湖村又迎來了每月一次的送電影下鄉活動,每當這時一些年紀大的村民便會趕過來觀看。鏡頭前的陳向陽負責這次放映工作,在影片開始后他基本不用再操作設備。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30多年,他說,相比于現在放映工作的輕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放映隊要帶著兩百多斤的設備下鄉則艱難許多。
紫金縣文化活動中心副主任陳向陽:那時候他們上山下鄉去放電影的時候要挑著擔子,挑著發電機電影機,還有電影片、熒幕,那時候我們放的電影機有16毫米的,兩部機輪流放,每十分鐘左右放一個拷貝。
在物質匱乏的七八十年代,每次放電影就像一次大聚會,每逢喜事,村委會或一些富裕家庭會請放映隊來村里放一場露天電影。只要放映隊進村,其他村子的人聽到消息,走幾里路也要趕來看一場,那時候電影以戰爭題材居多,也有《劉三姐》、《少林寺》等劇情片,遇上好看的電影村民還要到隔壁村再看一次。
紫金縣紫城鎮龍湖村村民:那些小朋友都帶著凳子來看,那時候就《鐵道游擊隊》、《地道戰》那些的,以前看的我最喜歡的就是《上甘嶺》。
進入八九十年代,進影院看電影成了年輕人的時尚。在市區人民路,這棟建于七十年代的建筑曾是河源市人民電影院,花五塊錢看一部電影是當時新潮的娛樂方式,遇到新攝制的熱門中外影片上映,更是一票難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2011年河源首家現代化全數字影院建成,舒適的環境、先進的設備、影片種類的增多,吸引著大家走進影院。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電影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今河源各縣區的電影院已發展至20家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在手機app上就可以自助買票選座,看電影變得更為便捷。
市民李先生:我一般都是一個禮拜大概看一次,它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了,設備以前是2D現在有了3D巨幕,越來越方便了我們市民看電影的需求。
市文廣新局新聞出版廣電科副科長黎百開 :不管你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只要你把數字影院建成,3廳以上通過驗收,我們就獎勵150萬元,現在鄉鎮的數字影院不斷增加,看電影逐步成為廣大群眾文化娛樂的一種方式。
40年來電影產業的光影流轉,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歷程,而對很多人來說,那些觀影的記憶,串聯起的是人生的美好時光。
全媒體記者:利琳 鄒俊欽 蔣釔氿
編輯:楊瑩
責編:黃偉發